开学三周了,新一家长们可还好?
每天送娃去学校,是否天天不迟到?陪娃写作业,是否依然母慈子孝?那些低幼就开始的兴趣班,是否统统让道放弃掉?
一年级,孩子们在形式上虽然告别了幼稚期,但本质上依旧是一名心智未开的儿童。
一年级,如何心平气和,如何戒骄戒躁。作为家长,既不严苛似虎,也不淡然似佛,养育和教育从来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行为,不能一蹴而就。
种子们需要的是合适的土壤,试错、磨合、改进、坚持,娃高一尺,我高一丈,太阳每天照常升起,而每天出现的新问题,都是值得期待的。
幼小衔接,最迟,从大班开始……
曾经,我的女儿小之,她还是一个天真烂漫、不谙世事、毫无章法的小小姑娘,在幼儿园里与小伙伴们调皮捣蛋、终日嬉戏,虽然每天幼儿园都有“课程安排”,但那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大多是生动活泼的,蒙氏教育遵从的是以儿童为中心,培养尊严感,引导多于说教。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这固然很好。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年龄和身份,是生而为人必须接受的社会属性,在幼儿园生的身份庇护下,一问三不知无伤大雅,可成为小学生之后呢?身份会有新评价:养而不教,不学无术!
但残酷的现实是,大班毕业,仅仅两个月之后,她就必须蜕变成为一名讲规矩、懂礼貌、爱学习、有特长的小学生?这是社会的普遍要求和认知,也是目前小学名校面试最最基本的要求,可细数每一项要求,哪项是能够速成的?新一家长的焦虑根源不是孩子太渣,而是自己的认知有问题。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自己对于达到这个期望所付诸的时间和精力又太少,这是现阶段新一家长和新一学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儿童亦如是。有哪项技能是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刻意练习而获得的,学习是,特长也是。
窃以为,真正狠心的家长并非虎妈狼爸,而是让孩子置身于各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却不给予帮助和保护的。用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孩子是片面的,但如果一开始不能给他们以学习的信心和知难而上的斗志源泉,再想要后来居上,恐怕更要事倍功半。我的娃虽然渣,但有我在,别人用暑假来过渡,而我,宁愿花上一年的时间,甚至更久。
新一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生理和心理不稳定也不成熟,但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都极大。孩子的能力能做到80分,作为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她开发这80分的潜能,而不是当她做到40分就满足得意了。
不慌不忙,做足铺垫,都说学霸娃和学渣娃之间只相差一个妈妈,深以为然,我提前部署一为孩子能把习惯培养的更水到渠成,比如作息时间和学习习惯;二为中年妇女二孩妈的糟心生活中能多点儿惬意的闲暇,少点儿落差,生活长期可持续发展。
幼小顺利过渡的关键是——培养学习能力
家长群常有吐槽,幼儿园里本就有学习写字认读和英语,自己也送孩子去了幼小衔接的课程,可上了小学后每天陪作业,父母还是很上火,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兴趣班都白上了?
也许是真的。
市面上的兴趣班往往抓住家长们的焦虑感,打着各种急功近利的广告,30天学会拼音,14天学会自然拼读……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们,大概是忘记了自己用了多长时间才掌握一门语言的拼读规则了吧。
既然速成不可取,那还要不要上?毕竟不少培训中心的课程是靠抢的,要提前规划。
答案是,上。这一类课程的设计并没毛病,都是干货满满,老师全是受过系统的培训,讲的课生动活泼毫不枯燥,唯一的问题就是,家长要调整一下期望值,从“掌握”下降为“知道”,世界就又美好了。
女儿在读幼儿园大班时,我先后陪她上过“学而思”的数学暑期班和英语秋季班、“卓越”的大语文暑期班,选择它俩的原因是盛名在外,家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事实证明,这两家的名气与教学实力也是相当的匹配,课程体系清晰、逻辑合理,教案丰富,符合低幼的年龄阶段消化吸收,打开了我对娃早教陪读的新思路。
但学习本就是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学不可以已。短期班上的热闹欢腾,作业打卡交的行云流水,都抵不过时间的冲击。如果没有周期性的运用和复习,学过的单词、认过的汉字以及背过的古诗很快就全还给了老师。
短期班让我的孩子收获了一些知识,但对能力培养的帮助微乎其微。我与队友职场忙碌,结合女儿的诸多特性,家庭教育精力效果均有限,我最终选择了长期训练课程——KUMON。
(本文不做广告,纯粹分享,请自行baidu脑补~)
这个选择也是我对女儿从幼小过渡到一年级的期望培养目标,具备初步的学力“三基”——读、写、算。
读绘本大概是每个家庭都会重视的亲子教育启蒙课了,不赘述,只提一点,指读的能力培养。对于低龄小宝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会很适合,但对于大龄儿童来说指读更能培养眼、口、手、脑的综合运用,对专注力提高和汉字认知皆有帮助。对于低龄儿童而言,纸质书本的阅读益处是远远优于那些讲故事的app,一是亲子增进感情;二是形象直观更帮助记忆。
写画不分家,绘画出色的孩子运笔的功力不会差,硬笔初阶能够轻松应对。要知道孩子也不想写歪歪扭扭的蚯蚓字,但是年龄小手腕的控制力有限,横平竖直、起顿转折对他们也并非易事。你说她写字难看,但是好看是什么样子有告诉她吗?训斥之前先做示范,好看的字应该怎么写,占据了田字格的哪些空间。
对于算来说,中国人总是觉得自己数学好,而家庭数学启蒙的第一步都是通篇一律的数数,并以能数到百甚至更多为傲。但是数序和运算都只是数学的很小一部分,认识时间、空间、图形、方位、重量等基本数学常识才是小一数学学习的重点。
通过一年的公文式学习,女儿的数学刚升级至两位数的乘法,语文也只是会用拼音拼读出小成语故事。但是这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两本作业等待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日积月累的力量,打的是坚实的地基,产生的改变,不容小觑。
这里肯定有家长问,超前学习了这么多,会不会在学校不认真听讲了?两码事,因为公文的升级体系和小学数学的教学框架完全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学习习惯和运算能力,有利于数序和数感的建立,而后者却好似汪洋,学起来是深其深浅其浅。有了铺垫,畅游起来会更顺畅。至于超前学习不认真听讲,以我对自己渣娃的了解,呵呵,会不会都和认真听讲不相关。
新一开学后,女儿每天的作业我都会陪,但只是坐在她书桌旁,看书或者码字,而非盯着她做每一道题,是为了教会她专注和对时间的把控,现在小学都响应国家号召,为小学生减负,女儿一年级的学校作业本就不多,加之她提前被训练,作业能在十五分钟内完成,用余力来拓展课外知识,看书听故事,这种状态好似一颗小树苗在积极向上的成长。
我是一个又颓又懒且耐性有限的妈,实在不想因为每晚陪作业到剑弩拔张破坏家庭气氛,更不想对幼龄儿童打骂吼的面目可憎破坏慈母形象,轻松舒服的传道解惑,那就只好放长线早下手了。
德育永远高于智育,德智均衡才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说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排首位。立德立行,不枉为人。对于新一的小学生来说,道德感是什么?很模糊。他们常常依赖老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理智感大全也常和具体事件相联系。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维护老师的权威,尊师重道。切忌在孩子面前否定老师,比如,不当孩子面对老师批改的作业结果与自己的不同而有微词;不对老师的奖惩措施做负面评价;不抱怨学校作业的多少放学时间是否有拖堂。有意见不妨私下沟通,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听到太多否定和质疑的声音,那么回到学校,你还怎能指望她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一心向学呢?
另外,家庭氛围和成长环境,也是学校考核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都说原生家庭影响的重要性,有心理问题的学霸最后都付出惨痛的代价。成绩好固然值得赞许,但讲规矩懂礼貌有羞耻心和道德感的孩子却更得老师推崇。而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更加富足。
女儿就读的小学是省一级的名校,当初面试题目中有一项是问孩子家庭成员,平时是谁在照顾自己,是否有老人一起居住,最后的点睛一问是,老人和父母相处的好吗,有没有吵过架……
新一家长们的生存环境本就复杂多变,做好自己才是第一要义,那些不经意中显露出的不文明行为,的确是会遗害后代的,身体力行的作用永远大于说教。要说年少时自己的那些道德准则只正了身,那么为人父母后的行为准则才是真正在正了心的。
最后想说,家长们最应接受的事实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所以,按部就班,用大多数普通人发展的经验法则作为指导,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
既不过揠苗助长的高压生活,也不要静待花开的佛系淡然,小学生是一种需要每天打鸡血才会正能量满格的生物,引上正途后,便是孺子可教,未来可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