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的一个下午,我们三个朋友自驾车驶入山东曲阜。
曲阜是一座以孔庙为中心分作南北两部分的城市。城南是新城,现代、宽敞而整洁。老城在北边,自打明朝以来,就明令任何建筑不得高于孔庙中的“大成殿”,最高的房屋只有两层,街道显得有些老旧。
老城中最醒目的要数沿街中心栽着的松树,松树古老而苍劲,排成两行,一直伸向远方。
我们停好车,找好客栈,便去了孔庙。做教师一辈子,此时,首先要拜谒的是孔庙。
“三孔”分别是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是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据说始建于孔子离世后的第二年,当时只有“庙屋三间”。自东汉开始,孔庙由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大修或重建,现存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其中最高最宏伟,堪比故宫殿堂的当属“大成殿”。“大成殿”三个字由清代雍正皇帝所题,殿内匾额上的“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由康熙帝所题。
傍晚,我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在孔庙湿漉漉的甬道上。园林中处处是古老的柏树,尽管参观的人不少,但满目的古老与浓重的文化气息,周遭依然显得宁静而凝重。儒家文化的厚重,与历朝历代的重视和弘扬,此刻,有如高山仰止,禁不住,你会骤然从心底生出崇敬和敬畏之情。……
时光过得真快,各个殿堂的门一扇接着一扇地关上,大门正在等着关闭,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去孔府和孔林参观。孔府是孔家历代后裔居住的府邸,因时间关系,我们只稍做停留。
孔林是孔子及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距离孔府三公里。
我们坐上电动车,沿老城一直向北。街中心的两行松树一直伴随我们,直到孔林深处。电动车司机介绍说,这两行松树是有寓意的,古人以东为尊,东边的松树向北延伸一共73棵,意为孔子73岁寿辰。西边为84棵,意为孟子84岁寿辰。
进入孔林,在第二道牌坊后面的不远处即为孔子墓地。
墓地附近有三两间屋宇,只见人流开始增大,人们不停地在孔子灵位前拜谒、祝祷,听带团导游讲解。旁边有两个祈愿亭,挂满了祈愿的红木牌儿,从远处看,一片火红。孔子墓稍后处有一棵松树,古老苍虬,已有1500年的树龄。
我一直好奇,孔家陵墓为什么被称“孔林”?
一位知情人终于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原来,自孔子去世后,他的诸多弟子前来祭奠时,每人带一棵树种,手植墓园中,并为先生守灵三年。子贡由于在南方做生意,路途遥远,不及见孔子最后一面,后来他带回了南方珍贵的树种楷树,并为孔子守灵六年。
岁月如流水,现在,孔林里满是高大的松柏,青翠欲滴,“孔林”之称谓更显其名副其实。
曲阜“三孔”的拜谒进入尾声,我们还要匆匆赶路。
此次自驾游的最后一站,是“老子故里”。
临近黄昏,我们驶入河南鹿邑县城。县城不大,没有高楼,没有热闹的商业。
老子故居地处鹿邑城郊约三公里,一个叫“太清宫”的地方。
天色向晚,我们进入太清宫。
太清宫,的确太清太静。大门外,几个老乡拿着香柱吆喝着兜售着。进入大门,我们几人形影相吊,走在空旷的园林中,一会儿便找到老子故居。
故居是一座复原的土坯院落,前院有三五间房舍,后院也有几间屋子,中间矗立着一座二层小楼。我奇怪那高高的小楼是干什么用的。遇见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他说,老子生前做过陈国的图书馆长,达三十年之久,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家中自然配备保安人员。那二层楼是岗楼,兼做瞭望与守卫之用。
从太清宫出来,再去老子广场。在暗淡的光线里,仔细瞧着眼前这尊高大的老子石雕像。忽然发现,老子的眼睛是闭着的。老人家长耳垂肩,底座赫然写着“天下第一”四个大字。
也许,老子是天下第一思想家,哲学家,或是智者。
从“三孔园林”到“老子故里”,从儒家到道家。对于儒家,有专家解释,“儒”字,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需字”,说明儒家学说是供人之需的。而道家则阐述万物发展的规律,说明“大道至简”。
老子有一些至理名言流传于世,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欲将取之,必先与之”……西周末年,王室衰败,天下纷乱,老子退休后云游四方,出函谷关时,守将知道他有大学问,一定要让他写下文字才肯放行,于是,老子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再出关,便不知去向。
传说,老子游到陕西,活到101岁升仙而去。
次日一大早,我们来到老子讲学授课的老君台(明道宫内)。
现在的老君台,是道教最原始的发源地,许多道士道姑在此向太上老君顶礼膜拜。
我们所见的一群信徒,看样子有文化、层次高,也许来自远方。
仔细看老君台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又被震到了。
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等高处建筑进行炮击。日军炮兵在“老君台”共打炮弹13发,却没有一枚爆炸,其中一发还卡在一处树缝里。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而在同类炮弹的炮击下,县城其它楼宇、城门都遭到彻底损坏。这在侵华史上一直是一个谜。1997年,一名日军老兵来到老君台,在这里竖立一座和平碑,以示忏悔和赎罪。
这一路有点意思,在山东参观了“三孔”,在河南拜谒了老子。
历史上,儒学和道学,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二者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人的两面人格。
我很感叹,当年孔子数次向老子问礼,老子跟孔子说,当朝者愿听你的政见,你就为他服务,否则,就去干自己喜欢的事。孔子深以为然,于是,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而老子本人,在八十岁时,匆匆留下五千字,便云游去了。他既没留下踪迹,也没留下家谱、坟茔。
老子身后寂寞吗?孤独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他的精神一直在。在这个世界,《道德经》的翻译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钱钟书说,老子的辩证法一句顶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几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