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独。
1977年4月某一天,在瑞金县合龙公社山岐大队一个叫下胜潭的小村子里,一群妇女正准备出发去县城结扎。走到路上,其中一位妇女突然肚子疼了起来。于是,她被留在家里。第二天,这个妇女生下来一个男孩。在此之前,她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这个男孩,就是我。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报,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消息传来,妻子一遍一遍地刷着手机上的新闻,半信半疑,又惊又喜,竟然抱着儿子哭了起来。而我呢,赶紧噔噔噔噔跑下楼去,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母亲也非常高兴。为了让孩子不至于太孤单,我们希望再生一个。如今,机会终于来了。2016年春天,我家贴上了我自拟的春联:“好趁十分春色,再生一个猴娃。”当年12月,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二个男孩,成了一个四口之家。照例,我又拟了一副春联:“喜得二孩落地,愿如双子飞天。”贴在了阳台门两边。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人,我对“只生一个好”这一口号印象尤其深刻。这句曾经刷满墙壁的口号,大概源于1978年“最好只生一个”的号召。如今,它永远成为了历史。其实说起来,这句口号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一个叫王梵志的诗人。他在诗歌里公然宣称“只生一个好”。今天是中国人口日,就让我们来读读王梵志写的这首诗。
王梵志,唐初诗僧,唐代白话诗派也叫作通俗诗派的开创者,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于殷富之家,后家道中衰,50多岁又皈依佛门,享年80有余。有五男二女,但子女不孝,晚年生活无着,成了“身无一物”的“硬穷汉”,甚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被迫沿门乞讨。他的存世诗作有300多首,大多说理性强,有惩恶劝善、刺时警世之功,当然也有形象,以俗语俚词入诗,通俗易懂。
在他的诗集中,有相当部分是关于人口主题的,但都是与当时“多子多福”的主流思想唱反调,被人誉为提倡计生第一人。理由就是这首《大皮裹大树》。
诗人开头借用大树、小树被不同树皮包裹的情形阐释道理,告诫人们:无须多生儿子,生一个能干的儿子就足够了。“了事”,就是“能干”的意思。这里不仅提倡少生,还有优生的思想。为什么呢?诗人进一步解释说:省得儿子多了,为瓜分有限的田地住宅而争抢闹矛盾。人口少的话,就不会有人愁苦困窘了。有人担心孩子少被大户人家欺负,他劝告说:只要以平等心立身处世,上天都会顾念你,谁还敢欺负你呢?
王梵志之所以认为多子没有多福,反而多苦,是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有一首《夫妇生五男》,实际上是他家的自画像:
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
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
户役差科来,牵挽我夫妇。
妻即无褐裙,夫体无裈袴。
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
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
男女一处坐,恰似饿狼虎。
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去。
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
少年生夜乐,老头自受苦。
诗中真实再现了一对生有5儿2女的老夫妻的可怜境遇:给儿子娶媳妇,要花钱;按人头纳租税,也要缴钱缴粮;夫妇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当父母八十岁时,儿子已经五十五了,儿子们只顾养育自己妻儿,不勤劳供养父母,给父母吃的是劣质的东西,而美味的食物则各自开小灶享受;儿女们对长辈的态度十分恶劣,只顾喂养自己的孩子;年轻的儿孙只顾自己整夜玩乐,糟老头子糟老婆子却在受苦。这首诗所描述的景况在当代也屡见不鲜。
在《富儿少男女》一诗中,王梵志揭示了穷汉村形成的根本原因:
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
身上无衣挂,长头草里蹲。
到大耶没忽,直似饱糠牲。
长大充兵役,未解起家门。
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
穷汉之所以穷,因为多生。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形成贫穷的代际传承。整个村子,大家争着生,抢着生,于是形成了穷汉村,甚至是光棍村。
王梵志在《你孝我亦孝》一诗中,还批判了不赡养老人的行为:
你孝我亦孝,不孝绝门户。
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
爷娘不理聒,专心听妇语。
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
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
“生时不供养,死后祭泥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活着不给一碗饭,死后宴席摆一院”。矛头所指,正是如今一些农村愈演愈烈的薄养厚葬的不良现象。
王梵志还在《自生还自死》中表达了杞人之忧:
自生还自死,煞活非关我。
续续生出来,世间无处坐。
若不急抽脚,眼看天塞破。
作者心急如焚:如果不赶紧采取措施,地球上都没有坐的地方了,甚至连天都会被塞破了。
综观王梵志的人口诗,至今依然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体现了可贵的忧患意识。但是他毕竟处在农耕社会,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多子不一定导致多苦,少子不一定导致多福;二是人口会带来资源的耗费,但更会创造生产丰富的物质财富;第三,只生一个会对家庭伦理造成破坏,造成不少空巢老人无人赡养、无力赡养,不能让老人享受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今天中国实行的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我认为正是对几十年来倡导的“只生一个好”的反拨,也是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回归。相比之下,还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主张更靠谱。他在一篇文章《古元之》旁边批注道:“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
节日诗词悦读系列随笔,持续更新中,感谢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节日诗词悦读| 国际博物馆日,你知道《清明上河图》背后藏着三幅图吗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 全国助残日,你是否认同“济物须乐施,厚费宜无悔”? ——洪繻《援道殍志感》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小满还有第四种含义?读读这首诗——欧阳修《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国际儿童节,你还记得柳条串鱼的童趣吗——李复《西洨晚归》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世界环境日,关于道士作法,这个诗人见解或许超乎中科院——于石《祈雨》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高考日,请别忘了另外一个重要节日——蒋士铨《春联》悦读
坚持早起晨跑第29天,参加简书无戒90天三期训练营第1天,完成本日更文第2篇、节日诗词悦读系列第8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