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读完,就个人而言,读起来很困难,有许多带有内涵的人名。结构上很乱,不是整体结构,而是每个小标题下的结构,这一段讲的是这件事,下一段讲的就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或者是自己的联想又或者是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并未达到文学专业那个水平的我读起来很困难。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它读完了,我很郁闷,发现自己很难说出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这本书什么都讲,讲了《左传》的作者,讲了《左传》作者和孔子的关系,从作者这一点引申,进而讲了一些人物,如叔向(断断续续的,并没有系统的介绍)、子产(书的开头系统的讲了,但书的中后部分并没有多大的提及)赵武等等一些我看完记不得的人物。全书看完,感觉什么也没看,又感觉看了点什么,让自己讲的时候又讲不清,很难受。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路人侃侃而谈,听完后,感觉自己思想又进了一步,仔细想想后发现脑袋空空如也,感觉受到了欺骗。
现在从头开始缕一缕全书的思路,方便自己以后有可能会再次读起这本书。
自序
作者用了6页纸来讲了:暂且相信《左传》的真实性,信以为真。
为什么《左传》记载最多的是郑国的子产,而不是自己鲁国的人?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
第一,郑国是个和鲁国相似的中型国家,地理位置比鲁国还差,而这又突出了子产很厉害。
第二,子产可以成为一个典型,是一种思维,一种小国家在大国家之间寻求存活可能性的一种精密技艺的深沉的思维(历史上从这之后就是大一统之间的争斗,各个实力相对等国家的战争)
来想象一个作者
作者向读者写出他对于《左传》作者的看法:有可能是左丘明或者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其他人,有可能是一个人所写,也有可能是多个人。但唐诺更倾向于是一个被赋予某种大众定义的左丘明(并非一定是历史上现实存在的左丘明,而是历史化的那么一个写出《左传》的人叫左丘明,也可以是其他名字右丘明、下丘明等)。而这个左丘明显然深受到孔子的影响,说孔子所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梦
《左传》记载了许多和梦有关的事,作者和读者讨论了,那时候的人,是如何看待梦的:常当作是一个预示,警示,也就是一个预言。在这篇章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小篇章:通过象牙之门和牛角之门的梦。梦是通过两道不同的门进来的,一扇是象牙之门,那是虚假的、捉弄人的梦;另一扇是牛角之门,只有这样的梦才是真实的、有预言力量的。并借用孔子的话说:鬼神世界,说不清楚是不是真的存在,也无法否定,因此我们不必去想它,它们来不了我们,我们也过不去。相互影响不到就不必去讨论、深究它。
《左传》的情欲乱伦之事
《左传》中有很多乱伦的事情,各种表兄妹结婚、母子私交、父亲和儿媳的结婚等。作者举了一大堆例子,说明这可能是人的情欲问题,但发展到最后成为政治、社会、思想、生物学等多方面的问题。还讨论了:乱伦起初只是人们为了某种利益关系提出的一种禁忌关系,并没有被赋予很多太多的定义。现在乱伦的定义主要是生物性的,也只是到达表兄妹这个范畴而已。
一场会盟、一个国家和一个老人
会盟——弭兵之会,国家——楚国,老人——赵武。
弭兵之会,明面上的各国停兵止战的会盟;楚国的变动,由公子围的个人秀;赵武,一位最想停兵之战的执政者。
很荒唐的战争
战争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而春秋时期的战争更多的是一个非纯武力的持续的对持冲突状态。春秋时期的战争讲究一个原因、理由,范围到达一个国家臣服于另一个国家成为附属国即可。因为有周天子的存在,所以各国之间都只是利益的争夺,始终没有到达你死我活的地步。
音乐,或者乐
乐的是最原始的东西,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最直接的。比起文字,乐来的更直接,也更影响人心和体现人心。由文入乐,是层次的深入,由乐引申出文字是人心的外在体现。《乐经》的失传并不是全然的消失,它会体现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上,部分在《礼记》的《乐记》里,部分在于《春秋》里,还有些部分在《左传》里。
船身上的刻痕
孔子修改鲁史从而出现了《春秋》,把鲁史只是简单的记录修改还原成当时国际大事情的具体面貌。时间很可怕,可以冲洗一切,当人们全然忘记某件事的时候,即使他有记录下来,也将被永远遗忘。鲁史的简单记录,时间往后推,人们只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如赵盾弑其君夷皋。而实际上赵盾才是受害者,这就是由于有《左传》的诠释才知道详情,如果没有《左传》的叙说,那么后人也就真的认为赵盾是蓄谋已久的弑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忘记一些东西,以至于到最后当全人类都遗忘一件事物时候,那么它等同于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