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的起点:从问题出发
研究是要从问题出发的,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个计算或者实验,而提出一个问题不仅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勇气,还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确,问题是研究的灵魂,它指示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打开了通向知识的窗口和前沿,推动着研究的深人发展。从问题出发,探索未知,回答题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写作即研究,即思考与行动的调和。”马克斯·范梅南的见解已获得许多人的共鸣。教育写作、无论是什么样的文体,课题报告、教育论文、案例解说、教育叙事……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教书育人规律的研究与探索,都具有某些研究的属性。或者是实证研究的成果表达,或者是行动研究的经验总结,或者是理论研究的思想物化,或者是生活体验研究的感性诉说。但无论怎样的形式,都是教育研究的一个环节与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教育生活就是师生相互作用,不断发现问题与挑战并不断求解问题、回应挑战的一系列过程。我们所说的教育写作,与这个过程应当是同步共振的过程,因此,同样是以问题为起点和方向。
其次,从问题出发,这是教育写作的内在要求。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有机构成,它不是为了抒发个人的灵性,也非装点教师职业门面的花环,而是为了有效提升专业水平,巩固专业精神,提升专业智慧。教师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工作能力和智慧,涵养自己的专业精神?众所周知的答案是: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分析其中的成败得失——最核心、最有成效的不是反思自已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反思问题,进而改进问题。所以,基于问题的反思才更有价值和意义。反思不是凭空进行,需要平台和工具。写作,就是教师进行反思与研究的最好平台和工具。教师在写作中把焦点对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研究与写作,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更自觉、更理性、更有效能。岛克斯·范梅南说,写作,其实是对教育现象的一种解释,当这种解释上升到反思阶段,形成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并指导教师的行动时,便成了实践性知识。可见,教育写作·还可以让教师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通过写作可以使个人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显性的公共知识,这不仅能扩大教师的知识储备,内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深化教师的知识管理,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自信,更加游刃有余,更加精神振奋。当教育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和兴趣,成为教师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态度,职业倦怠早已烟消云散。因此,正面说来,教育写作还能唤醒教育生命,化解教育倦怠,让处于职业低潮的教师抖擞精神,意气奋发,重新上路。
第三,从教育写作的实践来看,提倡从问题出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教育写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提倡教师写作这是偏离了方向,晋升职称、名师评定要求论文,是把教师引向了不在教学和课堂上下功夫的歪门邪道。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看法,一部分是因为认识的偏颇,同时也与当下部分教师的写作走向了偏离工作、脱离实际不无关系。当下的教师写作除了急功近利之外,还存在方法论的问题。写作从资料出发,从网络出发,从模仿出发。这种脱离实践的写作无非是抄抄摘摘,用电脑制造一堆文字垃圾。除了满足功利性的需求之外,对于教师的专业提升的确没有多少价值与意义。但这种状况并不是教育写作的错,而是教育写作偏离了方向。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对于教师的研究来说,同样适用。“解释世界”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用实践“改造世界”是一线教师的事情。当然,如果能够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教育实践就会更加自觉和合规律性。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就应当为教育写作拨正航向,旗帜鲜明地提倡写作要从问题出发、认实践出发。这日,才能让教育写作回到正确的轨道,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