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文章一直在讲界限问题,是因为在我这么多年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学校里的那一大群,界限意识都是有效解决冲突的前提,也是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必要基础,不可谓不重要。
说了那么多有关界限的内容,都是在为谈管教打基础。而对于现代关注科学育儿的年轻一代父母来说,“管教”(Discipline)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却是一个在现代被赋予了全新内容的概念。
所以在分享任何有关管教的技巧和经验之前,我想从试着宏观上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管教?我们为什么需要管教我们的孩子?管教理念和技巧那么多,到底要怎么选?
现代管教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传统管教方式
曾经一听“管教”这个词,就全身不舒服。父母那辈对我们的管教不是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进行的,而是要么就是始终严格,要么就是“这孩子无法无天,不管教管教不行了!”
所以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在现代管教出现之前,传统管教都是与各种严厉的惩罚方式划等号的。以至于现代管教方式出现之后,家长们对其的接受态度也是十分微妙复杂,特别是对于那些摒弃了传统管教方式,誓要给孩子充足的“爱与自由”的家长们。
那么现代管教与传统管教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以下的一段话引自我的CDA(美国的幼师从业资格)培训:
管教是教授和训练的能力,但是它总被等同于惩罚。管教不是惩罚。管教关注如何教授孩子正确的行为,而惩罚关注纠正不好的行为。管教是一个持续的引导孩子的学习过程,它对孩子的身体以及社交的成长都有好处,并且教授自我控制的技巧。当你管教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贡献的一员。
所以养育者们请注意,现代管教与传统以惩罚为主要手段的管教最大的不同就是,管教是有计划地、系统地、结合了养育者育儿理念的一系列前后呼应、结构完整的行为引导和纠正,是经过了充分的思考的行动;而惩罚很多时候发生在当下,没有事前的沟通,很多时候也缺乏一致性,有些甚至仅仅是因为成人看不惯而无法接受的孩子的正常行为而被采用。
通过管教纠正行为只是管教内容很小的一个部分,如何发现并满足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如何引导正确的行为才是管教的目的;而惩罚的目的以及孩子所能学习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停止那个行为!”
另外管教不仅仅只针对孩子的行为,还涉及一系列对于养育者的要求,例如采取适当管教态度的重要性,在管教前先与孩子建立良好联结以建立管教基础的必要,需要对于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性进行学习和了解等等等等,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体系,可对我们现代养育者对孩子的有效养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了解了现代管教方式之后,可就再不能“一言不合就开骂”,甚至是“开打”了。
为什么需要管教?管教与“爱与自由”的关系,到底是两者选其一,还是一脉相承?
现代育儿态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不断地在发生重大变化,这里就拿我最为熟悉的美国育儿理念发展变化过程举例来说。
美国一百年前育儿理念随着关于儿童的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开始产生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总体来说新思潮在涌动,传统方法仍然盛行,父母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颇为迷惑,有点像现在的中国年轻父母所面临的现状。
到了五六十年代左右,开始出现有影响力的育儿观点,例如鼓励家长“你知道的比你想象的多”的斯波克医生,提出“足够好妈妈”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都是在鼓励成人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创造坚实的育儿基础。而随后应运而生的“积极养育(Positive Parenting)”风潮,则充分鼓励父母以积极的态度与孩子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呵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给孩子充足的爱和自由,以帮助他们充分地发展潜能,顺利地成长为他们自己。
在对于孩子的传统约束全面解除,父母们也终于可以无所畏惧地爱自己孩子的时代第一次到来之际,同时也出现了担心的声音——既然传统的有损亲子关系的管教方式已经行不通,那我们对于孩子要怎么管教?作为成人,总不能放弃对于孩子的管教吧?
这就要涉及到管教与“爱与自由”的关系——不是两者选其一,而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管教的“爱与自由”是没有根基的,那样的爱是“溺爱”,那样的自由是“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八十年代开始出现许多关于现代管教的书籍,意图帮助家长在给予孩子爱与自由方面设限,当然其内涵也经过了不小的革新。原本主要由宗教教义定义的行为原则,变成了价值观和目的性更加人性化的管教指导性思想。
从价值观上来说,我们作为成人养育孩子的重大责任之一,就是管教引导他们学习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一员。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无法天然产生,一定是靠学习而来,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没能成功地帮助他们成长,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会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击。作为天然社会性动物的我们,如果不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状态!这一点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说得最为直接:
我们作为家长的任务,就是在孩子到达四岁之前让他/她成为让别人有社交欲望的对象。这是成人最重要的任务,但很多人不知道,你需要将这点深刻地印入脑中。
而从更为实际的层面上来说,现在被大力倡导的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其实也是有产生的前提的。父母如果不能有效的管教自己的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多为消极体验,例如睡前需要大战一场才能好好入睡,吃饭要软磨硬泡才能吃下一口,时间久了我们会发现,对孩子的爱意会慢慢被消磨,不满和怨恨却会增长——别惊讶,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与所有人之间的互动产生的效果没什么两样,就是一个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的比例问题。
亲子关系越来越走下坡路,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学到正确的与他人相处、产生良性互动的方式,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银行存款”只有消耗没有存入,最终甚至会变成“欠债”状态,这时关系就就将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熊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对于社会,对于自己家庭,他们将会是不受欢迎的对象,而这一切的后果——家长管教失职的后果,都将由年幼的孩子来承担,他们将面对一个充满虚伪善意,或者冷漠隔离,更甚肢体语言暴力的世界,多么残酷!
管教技巧和育儿理念那么多,到底怎么选?
中国的育儿理念变化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大,新思潮的传入和影响扩大都在过去的这二十年间。一开始传播的速度还比较慢,传播先进育儿理念的书也多数由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内育儿先锋人物撰写。回想我五年前的育儿之初,可买的书还不多,把几个育儿专家的书买全了也就没什么其他选择了。
那时候的书,主要谈的都是理念,也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现状,“爱与自由”对于视传统教育方式为唯一途径的中国养育者们来说,的确是需要好好大力提倡一番的理念。不过谈管教的书似乎接上得有点慢,具体的行为指导就更是少,导致父母们在接触新理念的同时,觉得似乎又少了一些什么,就这么撒了欢的放开能行么?
最近的两年回国买书,发现关于帮助家长进行管教实操的指导书多了起来(主要是国外直接翻译过来的书),这是个喜人的现象,说明家长们已经不再满足理念的接触,希望更多的能够了解——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过选择一多,烦恼也多了起来,那么多名目众多的谈管教的书籍,似乎各有各的一套体系,到底该怎么选?
回首我这五年的育儿道路,再加上三年时间密集地与儿童的相处,同时通过大量理论和体系的学习和整合,现在的我坚定地相信,在育儿方面没有最好的理论和方法,只有最适合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育儿起点,有不同的育儿期待,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道路要走。成长之路没有直达列车。
我们作为养育者能做的就是,明确自己选择的到底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的育儿起点在哪里?
我们希望的育儿产出是什么?
要达到这个产出的方向在哪里?道路是哪一条?
例如你的育儿起点是想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养育方式改变,希望孩子成长为他/她自己,那么先从理论入手,多接触新式的爱与自由的育儿理念,会是不错的起步。我在怀孕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也是,孩子还没出生就先开始构造理想了~
一般孩子过了一岁都会开始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也是父母开始烦恼的时候,到底什么可以满足什么不可以满足呢?如果你的育儿到达了希望能够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方式,希望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同时不要天天把大人们闹得鸡犬不宁的阶段,那么阅读适合你的管教类书籍就会给你很好的启发。
如果你觉得光有效管教还不够,还希望能够与孩子建立更进一层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埋藏最深的需求,与孩子建立更积极的联结;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视自己为最值得尊重的领导者、能吐露心声的咨询者、从内心深处紧密联结的最信任的人,那么读一些有经验的咨询师写的关于沟通、联结的书会教给你很多的新知识。
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进一步成长成为“身心灵”各方面都完整的人,充分发掘他/她与生俱来的潜能,那么可以考虑送他/她去真正做到了实现创始者理念的非主流教育学校。如果你不放心国内的非主流学校,又还是非常希望孩子能在精神性以及个体特性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开发,那么…请自学全套教育体系,然后你也能当老师了(哈哈!)
过两天将发送当下流行管教类书籍分析以及推荐,敬请同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