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月开学季和往年不同。前三年的开学季是兴奋的,因为神兽归笼了,而今年的开学季却是焦虑的,因为儿子要上一年级了。
一转眼三周过去了,从一开始担心他能不能适应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同学,能不能跟上教学节奏,会不会被别人甩在身后等各种焦虑情绪,到现在能够安之若素。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家长要能够意识到焦虑的源头其实是自己,解决办法不是花钱把培训班塞满孩子的时间,而是要搞明白自己焦虑背后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在潜在威胁面前无能为力的状态。也就是说,是无能为力让我们陷入了焦虑。因此,行动才是破解焦虑最有效的手段。
怎么做?
焦虑是需要翻译的信息,在焦虑发生的时候,要问一问自己:发生了什么?我在担心什么?也就是要找到焦虑背后的想法。张慧在《焦虑情绪管理课》提到一个ABC疗法。
简单来说,A代表事情本身,B代表你对事情的观念和想法,C代表你的感受和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改变A这件事,要想改变C,只能改变B: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拿我的焦虑做例子,我最担心的是他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欠缺,影响他的听课效率,再加上别人家孩子都已经上过幼小衔接,他的成绩会排在班级倒数。
而我这个想法就可以看出,我把表达和理解能力等同于成绩排在倒数。排在倒数就会没有前途。是这个想法,影响了我的情绪。
接着,你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我是怎么想的?
眼前的事情哪些是客观发生的,哪些是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一定正确吗?
换一个想法情况会不会有改变?
我就发现我把儿子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不行以及排在倒数视为一件一成不变的事。很显然,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持续的输入和输出去改进,而成绩排在倒数也可以通过努力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去改善成绩。
可为什么我会这么解读儿子的问题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观点和信念不是突如其来的,我们需要试着去寻找这个源头。这个方法叫做:情绪简历。
请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把纸分成左右两栏,去回忆你的过去,有哪些大事发生?可以是开心的,也可以是难过的。但前提是这些事情对你在情绪和认知上的影响是深刻的。
按张慧老师的说法,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洞察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情绪背后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经过梳理,我发现自己的学生时代因为不爱读书,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不用功学习,自己的成绩不怎么样,导致现在过得也不怎么样。正是因为我不想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才让我如此焦虑。
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我的僵固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背后有一个假设: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假设导致我学生时期一来追求证明自己聪明,一旦无法证明自己的聪明,就转而放弃,而不是通过努力才弥补自己的短板。
通过这一次的疏离,发现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那么轻易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如果我没有及时发现,甚至把这种焦虑通过宣泄的方式一股脑地投向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势必会把这种思维方式不知不觉地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也是为什么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明白到这一点,我也更意识到作为父母,是多有必要让自己通过不断地成长学习,从关注自我证明,转换成关注能力成长。
儿子现阶段可能不如其他小朋友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可以通过多阅读来获得进步,未来在学习上可能还会遇到其他困难,沈祖芸老师说过,当家长面对孩子身上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应该把视角转换成“我们”:我们一起来想想看,应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时候倒不是孩子身上有多少问题,而是家长对“问题”的看待方式和“无能为力”把自己给搞的焦头烂额了。
说到底,最需要成长的是家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