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乐苦说》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提到一篇《苦乐说》原文如下: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时心耳。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趁梦,此四者犹有彷佛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密,安得乐处,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元祐三年八月五日书。

【译文】

羡慕乐事,畏惧苦事,这是没有遇到乐事和苦事对的心情。等到这些事情到来,亲身经历,就没有羡慕畏惧的人了,事情过后,再用什么事物来比,捕风捉影,虚妄无据,都是恍恍忽忽。如此推究,也是毛病,姑且以此病来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应把深刻的道理告诉你,现在却不行。元祐三年八月五日书。 乐苦说译文及注释详细查看

【简析】

本文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八月五日记的一则杂感,篇幅极短,似属偶发的对人生的零星感悟,然而鲜明地表现出作者严谨的思维和豁达的襟怀。

苦、乐两类事情概括了一切人生经历,而畏苦、慕乐则为人之常情。这则杂感针对这一点,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揭示出苦乐未至、苦乐既至到苦乐既过三个连续情状,指出畏苦慕乐只是人们没有经历苦乐之前的心态,在苦乐既至和既过之后都不复存在,由此推究出畏苦慕乐“不免是病”,这两种欲念交织于心,人生便无乐处。反过来说,只有超脱畏苦慕乐欲念,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公元1086年,苏东坡四十九岁时,升任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这是他仕途的顶点。 1088年,苏东坡有短文《论苦与乐...
    芥子书屋阅读 6,425评论 8 14
  • 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里描写苦难没有出余华《活着》其右者。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活着:一本不敢读的书》,写自己怕“受不了作者...
    蓝天下行走阅读 2,430评论 0 14
  • 1 - 阅读感悟 (1)本章写了苏东坡的上升期,面对失而复得的权利与富贵,表现得宠辱不惊。文中关于苦与乐的探讨,发...
    ElaineLKN阅读 230评论 0 0
  • 我是凯尔文,我在坚持阅读。 【信念】读书给人快乐。 【目标】多读几本好书。 【打卡】第65天2021.2.28 【...
    西域凯尔文阅读 370评论 0 0
  •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都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比如四季的变换、昼夜的更替以及饿了要吃饭等基本常识。但有时候,这些司空...
    石头的成长馆阅读 395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