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高中政治课本上曾提及王阳明,说他是唯心主义,对他就没什么印象了,作为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而存在。这几天看完吕峥的《明朝一哥:王阳明》,只能说王阳明此等人物,之前竟然未曾遇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感觉这么多年,因为没了解这个大人物而有所荒废。
关于王阳明的一生,在这里不详述了,有兴趣可以翻这本书。我试着列举下这位牛人理论的8大闪光点:
1.志向比较远大。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成为圣贤,在老师问学生的志向时,很多学生将升官发财作为人生的第一等事,而儿时的王阳明将“做圣贤”当作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2.有着打通儒释道的学问。学问越大,私心越少,犯错就越少。王阳明能够将研读的兵法成功用在军事行动中,主要就是他的学问太大了。曾国藩也是靠学问打仗的,但他前期指挥湘军捉襟见肘,父亲去世丁忧在家期间,才狠狠补了老庄的道学,再出山打仗就顺利了很多。
3. 人需事中磨的理念很好。他认为个人的修行,要在具体事件、具体经历中去磨练,不是在山中道观里,也不是在书斋里。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关键是在事儿上磨练。他一边打仗,还一边讲学,当朱宸濠被浮的消息传来时,他没有任何愉悦的神色,继续讲学。他已经把自己磨练得如此完美,近乎神人。
4.注重心性的修炼。王阳明年轻时的五溺学习,其实也是注重心性的修炼,射箭、打坐、格物,你能感觉他的很多事情都能指向心性的修炼。他很早就做到了,外部世界如何不影响到自己,而自己的精进和修为又不离开外部世界。在仓促之间兴义兵对抗宁王的反叛时,你就知道心浮气躁的朱宸濠如何被沉静睿智的王阳明短时间内生擒。事儿是浮在上面的,人才是背后的主宰。
5.追求一生的学习精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懂得终生学习的人也很多,但真心行动的人寥寥。罗马西塞罗也早告知普通民众: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但学习向来被认为是苦差事,一从学校离开,就以为自己应该苦尽甘来了,得到自己应得到的东西,还要补偿自己以前学习受到的苦。王阳明似乎根本不会走进普通人的认知误区,他中了进士都开始做官了,下班之后读书到很晚,他老爸不得不交代仆人把所有的灯都拿走。晚年时,王阳明才提出他学说的核心概念,然后写文章、讲学,一刻都没停下来。
6. 谦虚其心,宽宏其量。阳明先生认为“人生一大病,为傲字也”,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7. 保持清醒客观务实的态度。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毕竟是小概率,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事事讲技巧,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8. 崇尚独立人格。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也是一门实用哲学。它首先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圣人,即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资格控制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即要求人们藐视权威,追求自由,我就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崇尚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总之,王牛人的心学大法,对于解决当今现实中的大小诸事,完全可以说是行为指南,是“活在当下”,“活法”,“保持初心”的各类灵修理论之源泉、之集大成。所以,此等人物,今生遇见,乃大幸!
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克己修身,来不得半点妥协。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静。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9、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恶(wù)恶(è)如恶(wù)恶(è)臭(xiù),便是圣人。
大意: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爱美色,憎恶恶行如同讨厌恶臭,他就是圣人了。
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11、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颜值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是人都会老,颜值也会有保鲜期。而内在气质却不会,它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时间越久,反而越发“光鲜亮丽、耀眼夺目”。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2、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3、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4、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如果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15、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罢了。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6、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
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还会不断愤怒失态;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所以如果碰着这样的人,趁早置之不理。
17、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8、人最怕一个傲字。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9、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20、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而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要牢记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