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教后记
(如果不是今天给教案本上补教后记,都没发现,这篇教后记被遗忘了。今天,就让它露个面吧!)
《登勃朗峰》是马克•吐温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其中的一篇。
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将本课学习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为:以品山中奇景为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脉络,了解勃朗峰的壮美姿态,赏析优美句子。
学习时,依然遵循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从课后的阅读提示中,筛选关键词。然后,根据提示,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文章的脉络结构,主要内容很快就能抓住。在感知“散文笔法时,引导学生根据“山中奇景”“磷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无限感慨”一一从文中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品味。
学生在品析“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这两个部分,表现优异。不仅能抓住景物特点,还能从写景手法,修辞手法,四字成语等角度进行细致分析。但对于“山中奇景”这个板块,显得有些茫然。在从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后,学生对勃朗峰的“奇美”““奇伟””有了初步感知。
第二课时,目标为:理解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赏析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学习时,抓住阅读提示中的“小说笔法”“奇人奇事”“传奇色彩”对文章后半部分的人物描写,多角度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于下山途中遇到的“车夫之王”“勃朗队长”兴趣很高。整个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而且,学生能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其中,史亚楠同学在大家分析的基础上,还能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角度对作者的小说笔法进行解析。这一点,让人感觉很是满意。后来,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车夫的性格特征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随后,抓住“别样的幽默”“多用成语,带书卷气”这些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赏析,展示。学优生在语言赏析方面,略有进步。但学困生,在课堂上还是以等、靠、抄为主,让人有些头疼。
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鲜明。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本篇游记的精巧构思,也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与前两篇游记不一样的写作思路。而且,也使学生看到,原来,游览不仅可以欣赏到无与伦比的美景,更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这既有奇景,又有奇人,还有奇事的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也为之开阔。但愿我的学生,能够在游记写作时,有更多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