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群内分享整理,首发于“绿水的心灵花园”公众号。)
一
樊登老师低风险创业大课,第一课讲的不是如何经营公司,不是价值观,使命愿景,而是与父母的关系。🤔为什么?
因为不论是创业者还是一个普通人,他与父母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着他人生的发展,他的每一个决策,而这些都关系到一个人与财富的关系。
比如,我见领导绕着走,就减少了我与领导交流的机会。
为什么绕着走?害怕。
害怕什么?害怕权威。
为什么害怕权威?因为从小父母很严厉,甚至苛责。害怕我不够好。
一方面渴望领导的认可与关注,但是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不够好,不值得。
如果我没有觉察到“躲领导”的背后原因是与父母的关系,那我将一辈子躲着。
现在,我知道了这些深层次的原因,我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我就敢去靠近领导。在跟领导说话的时候不再像怀里踹了100只兔子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
谈恋爱的年纪,别人几句甜言蜜语,我就觉得这个人对我真好!恨不得跟人家结婚。但是一个周后,又觉得这个人到处都是缺点,懒得搭理他。
为什么?因为父母打击式教育,太缺认可了!所以男生一句认可就让我心如撞鹿。
为什么对认可的喜悦感就维持几天?因为从小被打击惯了,不相信自己真的配得上对方的赞美。不相信真的有人喜欢我。为了防止被抛弃,于是先挑他的毛病,用我的清高“看不上他”来防御“我不够好,我不值得。”
如果没有学习心理学,没有自我觉察,那我们只能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就是我的命运”吧。
二
学习心理学4年,我每日勤加练习觉察,在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上下了一些功夫,下面我总结一下我与父母关系的三个阶段。
1,相爱相杀期:刚学了原生家庭的时候,意识到自己这么自卑,懦弱,自我苛责,原来跟小时候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系。因此,对父母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怎么就不能改变一下呢!
再加上育儿观念的冲突,两代人之间内心的冲突和外在的冲突,纷争一直不断。
2,课题分离期,第二个阶段就是学习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就是我们有办法小课堂刚刚创办的时候,在去年的七月份。我购买了崔璀的人生管理术课程,第一节课就是课题分离。当时非常兴奋,一激动就创办了这个社群。
课题分离,帮助我处理与我父母的关系。
比如父母对我们会有一些控制和期待,被控制之后,我们又会非常的生气和愤怒,因为我们已经成年了,渴望自主。
同时,我们完不成父母的期待,父母又会用一些语言来引起我们的内疚。
我们需要他们帮忙照看孩子,他们又过于插手我们的生活。
因此,就像《热锅上的家庭》,家里的关系就是乱成一锅粥。
课题分离,让我理解到父母的期待是他们的事情,他们有期待的自由,我也有选择的自由,我可以选择满足,也可以选择不满足。
父母的控制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控制,我可以选择满足,也可以选择不满足。就是我有得选。――富足心态啊。
如果我选择了满足他们的期待,那也是我的“选择”,而不是“不得不”。
外在形式还是和以前一样,还是满足了他们,但是内在不一样了。我是“有的选”富足心态了,是我主动选择了那样。因此,我不会再迁怒于父母“都怪你们对我要求那么高!能不能别这样!能不能别要求我!”
如果我选择了不满足从而感到内疚,那也是我自己的课题,不是因为父母做了什么让我内疚,而是我选择了让自己内疚。所以看到这里我也就知道我也可以选择让自己不内疚,都是自己的选择,不用去迁怒于父母。
课题分离,让我学会了保护自己的边界,尊重别人的边界,而不必通过委屈讨好的方式,我们的关系慢慢的理顺。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团乱麻。彼此找到了重新适应的界限。相处起来舒服了很多。
3,爱的成长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学习樊登老师的课程和家庭系统排列的书。
我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是这样子的:我妈照顾我外甥起床上学,各种吼叫,指责,催促。我会干涉,告诉她怎么做更好。――当然我妈会生气。(我干涉了她的课题)
第二个阶段,我分离了。既然我姐都愿意全权交给我妈,我又何必插手呢。何况我妈也不愿意听建议。(樊登老师在可复制的沟通力课程讲到:直接给建议其实就是批评。)
用课题分离的术语就是,我妈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管孩子,是她自己的课题,我不能干涉。
于是我在行为上控制了自己,我和我妈的冲突也少了很多,家里温馨和睦的气氛也多了很多。
但是,我在心里反对――我妈一催孩子,我在心里接一句“无好处,不说服啊,明明有更好的理由,你不能批评式的催啊”“你这样说话降低孩子自尊水平啊!”……嘴上不说,心里说。
第三个阶段是:够多了,妈妈,你给我的已经足够多了。――隐含的意思是:你不需要再改变了。已经足够好了。(这个来自家庭系统排列的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谁在我家》后面几章。)
所有对父母的不满,都意味着你希望父母改变。
受书上描述的爱的感召,再发生类似情景时,我内心的“纠正式”接话,变成了“已经足够了,给我的已经足够多了。”内心平和了,不再去要求她改变了。
我已经成年了,我想要的我可以自我满足,我也可以去找别人要。但是父母,给到我们的真的已经足够多了。
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家排的理念非常类似于孔子的序位,长幼尊卑。如果我们总想纠正父母,那就等于是把自己放在了比父母大的位置,序位乱了,家里必然就乱。
我们期待父母改变,也是把自己放在了比父母大的位置。
我们确实是赶上了好时代,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了比父母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知识,去见识过更多的风景,但是父母永远是大的。
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尊重父母的序位,接纳父母如其所是。这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如果我们违反了这个规律,必然带来内心的不平和,从而导致事业、生活的不顺利。
从学习到这个理念,即开始运用,到现在30多天了。每次内心生出不满,都马上念那句咒语“足够了,已经足够多了”内心马上平和。
我只是改变了我的内心,我外在的行为,与第二个阶段时一样。但是我和我妈的关系却突然就更加好了。原来那种嘴上不说但内心能感知到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现在没了。
我相信气场的存在,我们内心的意念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气场。
你讨厌一个人,你不说,对方也会也感觉。每个人的能量场可以穿越语言被身边的人感知。
第三个阶段,爱在成长,继续修行。
三
有朋友听我分享了我与妈妈关系的三个阶段后,说,她对老公也有诸多挑剔,她可以运用到与老公的关系中。我觉得,举一反三真的是太棒了。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小就是这样生活的,二三十年了,已经习惯了,不知道自己那叫“内心不平和”。
就像我在修习觉察之前,我并不知道我那混乱的内心是不正常的。
如果没有主动追求上进的心,没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去修习觉察真的是很难。
写到这里我也不得不再次对自己的成长之路表达感恩。我是困而求之,踏上自学成长的道路。一路摸索前进,却误打误撞以极快的速度走入正途。回想起来,有点像误入某个凶险的山洞,却发现绝世武功秘籍,修炼成功的武林高手。
那么,对于困而求之,已经踏上学习之路的朋友们,我想说:恭喜你!只要勤加练习觉察,多读书,多写觉察笔记,你一定也进步神速。
对于觉知到自己被困,还没有开始学习的人,我想说:勇敢的打开自己的心吧!换一群爱学习在成长的朋友交往,多读书,看看书中的花花世界,奇思妙想,看看别人不同的人生,也许能点燃起内心勇敢向上的火花。
也有一些朋友说,我现在挺好的啊!我不需要学习。那我也恭喜你!现在的生活使你感到满足,享受,那也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了。这样的境界不需要改变。
我看过一个抖音段子,甚为惊艳。
问: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答:学习的苦,需要你主动去吃啊。生活的苦不需要你主动,你躺在那,它自己就来了!
愿我们一起勇敢主动去吃学习的苦,每日修习,通过觉察与父母的关系,来改善我们的事业格局,财富关系,生活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