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火的一档节目《少年说》里,有一位高一的女生走上勇气台,泪流满面地读出一封信,那是她写给刚2个月大的弟弟的信: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勇于索取,能被拒绝......
她就是那个特别懂事的“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懂事,她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怕父母对自己失望,她会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起来。
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不是这样一个勇气台,她就像大多数很会为父母考虑的孩子一样,凡事都先想爸爸妈妈会怎么想,会怎么看,带着这种取悦他人的心理长大。
成年以后,她就会成为那个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关照身边每个人的感受,唯独忘了照顾自己感受的人。
尹建莉老师说过:
“孩子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符的“懂事”“礼貌”“关心”等现象,其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
是孩子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
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成年人的字典里,有个词叫做懂事崩。
有的人就算长到30岁,当了妈,当领到一笔不菲的奖金非常开心,为自己买了新衣服高兴地回家时,还会被自己的妈妈责备:
“你的衣服已经非常多了,还要买新的,真是浪费钱,有钱不会多帮帮你弟弟?他们连房子都还没影呢。”
你看,成年人的不容易就在于,你明知道那是无理的要求,却不知道如何拒绝。
因为我们习惯于做一个“好孩子”,习惯于接受别人的评价,并以这个评价来衡量自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三个叛逆期:
3-4岁的秩序敏感期,他们开始学着跟你说不;
7-9岁的狗都嫌的时期,他们的身体里永远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对抗力量;
13-16岁可怕的青春期,他们在精神上渴望成年自由,却又困于物质的未成年和不自由。
每一个叛逆期都是孩子渴望变得更加独立自主的信号。
在这些特殊的叛逆期里,他们需要的只是来自父母的允许:
允许他们对不愿意做的事情勇敢说不;
允许他们在做错事的时候,有说出理由的机会;
允许他们在委屈的时候哭出来,在不高兴的时候说出来;
允许他们选择做特立独行的自己,只要他们没有伤害到别人。
小孩子就应该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欢了就大胆去争取,不怕出错,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必小心翼翼地讨好大人,伪装自己。
蔡康永说:
“爸爸妈妈对小孩子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那个“特别懂事”的乖宝宝,还是可以直接告诉你ta的想法和需求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