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不可分割
人若想变得高尚,做事的出发点一定要是良知,要自利利他。
与此同时,还要有切实有效的办法去落实到行动中,用“行”来实现“知”。
值得注意的是,“行”同样离不开“知”。在现实生活中,行动之前如果忘了初衷,就会坠入私欲的深渊,滑入权术的阴谋,从而万劫不复,失去内心的一片净土。
在阳明先生之前,人们往往把“知”和“行”看成两件事。
在阳明先生之后,又有人争论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但是,阳明先生本人反而认为:知行本就一体。“知”与“行”,从来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从来都是齐头并进的。
知到位——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到位——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换句话说,在行动中感知良知便是“知”,把良知付诸实行便是“行”,两者不断循环便是“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这种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行为低俗的人,做官却贪污腐败的人,他们都算被私欲蒙蔽了良知的人。因为缺乏起码的做人的准则,他们的知和行处于低水准。
究其根源,这种人会在做事的时候,认为凡事都要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判断基准,如此,所谓知行合一就会合向错误的方向。
知行要并驾齐驱,在正确方向上达到高水准,达至极致那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50岁时,到达了他的心学的顶峰,系统地提出了“致良知”的核心理念。
王阳明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良知是天植灵根。”、“天理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思无邪”,就是《大学》里所说的“明明德”。
王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
从古到今,一切社会问题的源头都是“此学不明”。
“此学不明”,不知此处不知道耽搁了多少儿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