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4月4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就在这一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伤痛之中,缅怀先烈,祭祀祖先是我们的主要事宜。
为此,国家规定公休3天。一些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工作者,也要不远万里赶回家乡祭祖。
虽然有人会说,人都走了,祭祀有什么用?但也代表着后人对先烈的崇敬和缅怀,鼓舞着后人继续前行。也代表着我们对已经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感恩。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说到这里,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一个组合行节日,它的形成源于“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
上巳节是人们为了追念伏羲而形成的,在汉代被定为节日,是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开始的。
在开始的时候,在上巳节人们人们常会到河中沐浴,以此来象征去除病痛,强身健体。
后来又增加了郊游踏青等内容。
寒食节的来历,未免有些悲壮。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逃亡,途中饥寒交迫,随臣介子推为了维护主公的身体,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了肉汤给公子重耳喝。
当重耳知道这件事后,顿时声泪俱下,发誓一定要报答介子推。
数年以后,重耳成了晋文公,却由于事务太多,忘了昔日介子推的功劳,在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封赏。
而介子推却不慕名利,早已带着老母亲回到深山老林。
晋文公没有及时感恩封赏介子推。感觉很愧疚,于是决定亲自前往深山老林,封赏介子推。
遗憾的是晋文公根本找不到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是一个不图名利之人,不愿意接受封赏。
晋文公的报恩之心心切,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介子推,最终还是找不到介子推。
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赏,晋文公下令三面放火烧山,在唯一的出口等待介子推。
晋文公万万没有想到,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接受封赏,只留下两行诗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极度悲痛,便将次日定为寒食节,以表祭奠。次日则取清明,二字,定为清明节。
之后,人们便开始在清明节这一天祭奠已故的亲人,一直流传到现今。
逝去的永远不会再来,已故的先烈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以无尽的思念和崇敬之情深切缅怀我们的先烈。深切缅怀已故的亲人。
岁月不会复返,人生之路却很遥远。在远远的背后我们的先烈指引我们砥砺前行,我们的亲人在鼓励我们好好活着。活着的意义在于改变生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