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纪录片跟拍三个孩子,从2009年到2015年,跟拍了整整6年。
山沟里的穷女娃马百娟,12岁,还在读二年级,梦想去北京上大学,却在16岁嫁给了表哥。
城镇农民工后代徐佳,19岁,复读了三年,终于考上好大学找到工作,扭转了全家的命运。
北京富家女袁晗寒,17岁,美院附中辍学,后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开了艺术公司。
三个孩子,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而促使导演郑琼按下开机键的,竟是她和其中一个孩子袁晗寒的一次闲聊。导演很惊讶:“袁晗寒有那样多的选择,那样多的资源,和小地方出来的我,感受完全两样。”为此,她回湖北老家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复读生徐佳,又找到在深山喂猪的马百娟。
郑琼想把这种差异拍出来。这差异并不单指阶层,更指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时的出路!
命运挺不公平的。有些人轻松生活,有些人艰难活着。
袁晗寒,幼儿园,小学,高中,上的都是最好的学校。 马百娟一家四口,全年的花费不超过50元。
袁晗寒辍学,是觉得上学没意思,而马百娟辍学,是因为经常饿肚子没钱。
命运的差异,对比是那么鲜明、扎眼。
因为太小众,《出·路》并未在影院上线,但每个通过点映观看的观众,都表示:这是一部能够激起思考的纪录片,甚至有家长表示,看完电影后,一向对读书不在意的孩子主动拿起了书。
纪录片里,很多人会似有似无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的觉察到命运的不公。
就像曾经欢喜跳跃着走在上学路上的马百娟,她也曾那么热爱读书,每天兴致勃勃的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她想去北京上大学的梦想。
可命运的无奈里,她15岁辍学找不到工作,16岁仓促嫁了人。
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马百娟”成为“徐佳”,靠着读书走出了山沟,逃离了女娃靠女婿的出路。
同样,也有不少“徐佳”成长为“导演郑琼”,即便缺少资源与机会,但有了为梦想奋斗的人生。
更有甚者,她们逆袭成“张文宏”,在命运的长河里,主宰自己的人生,影响帮助着更多的人。或许,你我曾是山沟里的马百娟,是在迷茫中坚守的徐佳,是努力抵抗无聊的袁晗寒,一直在苦苦找寻自己的出路。
或许命运不公,让我们无从选择自己的人生起点,但我认为格局必然带来希望,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