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335天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段话是《论语》中非常著名的一段对话,记录了孔子关于“完人”(成人)标准的论述。它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层次性。

让我们先来逐句分析,然后进行总结。

原文翻译与解析

子路问成人。

* 翻译: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 背景:“成人”指德才兼备、人格完备的“完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 翻译:孔子说:“(如果能)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修饰(自身的修养),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人了。”

* 解析:这里孔子描绘了一个极高的理想标准。他列举了当时四位知名人物的最突出优点,认为需要将这些优点集于一身,并用“礼乐”作为内在的调和与规范,才能达到“成人”的境界。这好比一个“全明星”阵容的组合:

* 臧武仲之知:智慧(避免灾祸,明哲保身)。

* 公绰之不欲:清心寡欲(能克制私欲,公正廉明)。

* 卞庄子之勇:勇敢(不畏艰难,有胆识)。

* 冉求之艺:才艺(有处理具体事务的才能)。

* 文之以礼乐:用礼乐来修饰、调和。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意味着将这些优秀的品质用“礼”的规范和“乐”的和谐来统摄,使其达到中庸、文雅的境界,而不是偏激、粗野的。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翻译:(孔子接着)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只要能做到)见到利益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付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 解析:这段话可能是孔子见子路(性格刚猛务实)有所疑惑,或是针对当时世风日下的现实,提出的一个更切合实际、更基本的现实标准。这个标准聚焦于三个核心的道德品格:

* 见利思义:在利益诱惑面前,首先考虑它是否符合“义”。这是对品德的考验。

* 见危授命:在国家或道义遇到危难时,能够挺身而出,甚至牺牲生命。这是对勇气和责任感的考验。

*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即使长期处于贫困(“要”通“约”,指困厄)之中,也始终不忘记自己一生信奉的原则和许下的诺言。这是对诚信和操守的考验。

核心思想与总结

孔子在这段对话中,实际上给出了两个层次的“成人”标准:

1. 理想的完人标准:全面发展,才德兼备。这是人格修养的终极目标,要求一个人智慧、廉洁、勇敢、有才艺,并且所有这些品质都受到礼乐的熏陶,达到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

2. 现实的完人标准:坚守底线,重义轻利。孔子深知“全能”的完人难以企及,因此他更强调在现实世界中作为一个君子所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只要能做到在利益、危险、贫困这三种最考验人性的情境下,依然能坚持道义、承担责任、信守承诺,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格完备的人了。

总结而言,这段对话的精髓在于:

* 体现了孔子的务实精神:他既有崇高的理想,也懂得变通,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为人格的修养设定了高远的目标,也指明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 突出了核心道德价值:将“义”置于“利”之上,将“责任”置于“生命”之上,将“信诺”置于“境遇”之上。这三条标准,直至今日,依然是衡量一个人人格高度的试金石。

* 因材施教:对话对象是性格刚直、重行动的子路,孔子在提出高标准后,又给出了一个更具体、更侧重于行动和操守的标准,便于子路理解和践行。

因此,孔子的“成人”观,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鼓励人们向往完美,但更看重在具体行为中对核心道德原则的坚守。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孔子的“成人”标准极高,历史上能完全符合其理想标准(集智慧、清廉、勇敢、才艺于一身,且文之以礼乐)的人物可谓凤毛麟角。然而,符合其现实标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的典范则相对较多。

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一、符合“理想标准”的潜在人物

这个标准是“圣人”级别的,历史上多数人物只能接近,而难以完全满足。以下几位常被后人推崇为比较接近的典范:

1. 诸葛亮

* 臧武仲之知: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智慧超群,善于治国用兵。

* 公绰之不欲:一生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积私财,死后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 卞庄子之勇:毅然承担匡扶汉室的重任,六出祁山,不畏强敌。

* 冉求之艺: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精通天文、兵法、工械(如木牛流马),多才多艺。

* 文之以礼乐:以儒家思想治国,整饬礼制,法治严明,其《出师表》尽显忠贞仁爱之心,人格与事业都符合“礼乐”的精神。

* 评价:诸葛亮被后世尊为“完人”的典范,是最常被提及的、最接近孔子“理想成人”标准的历史人物。

2. 王阳明

* 知/勇/艺的结合:既是心学大师(大知),又能率兵平定宁王之乱(大勇),在军事、政治、哲学、文学(艺)上皆有极高造诣。

* 不欲:一生倡导“致良知”,克己去私,品行高洁。

* 文之以礼乐:其心学本身就是在儒家(礼乐)框架下的巨大创新与发展,他本人也以此教化世人,可谓以思想“文之”。

* 评价: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又一巅峰代表。

3. 范仲淹

* 不欲/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极高的无私精神(不欲)。在戍边和改革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 知/艺: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知),也是文学家、教育家(艺)。

* 文之以礼乐:他倡导的“庆历新政”旨在复兴儒家秩序,其文章和人生追求都深深烙印着儒家“礼乐”教化的精神。

* 评价:范仲淹被朱熹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其人格境界非常崇高。

小结:完全满足“理想标准”几乎不可能,但诸葛亮、王阳明等人因为在多个维度都达到了极高境界,且其核心是儒家精神,故而被视为最接近的典范。

二、符合“现实标准”的典范人物

这个标准更侧重于关键时刻的道德抉择,历史上这样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就多很多了。

1. 见利思义

* 关羽:曹操给予其高官厚禄,但他一旦得知刘备消息,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而去。这是“利”面前坚守“兄弟之义”的典型。

* 羊续:东汉太守,下属送鱼,他将鱼悬挂于庭院以示拒贿,成为“悬鱼太守”的美谈。这是见利(贿)思义(廉)的体现。

* 管仲:孔子曾批评他“不知礼”,但也称赞他“如其仁!如其仁!”,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不以武力谋私利,而是“尊王攘夷”,维护华夏大义,是更高层次的“见利思义”。

2. 见危授命

* 文天祥:南宋灭亡时,他毅然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兵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高官厚禄诱惑毫不动摇,从容就义,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 史可法:南明兵部尚书,清军围困扬州,他誓死不降,城破后殉国,是“授命”于国家危亡之际的典范。

* 荆轲/颜真卿: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前往刺秦,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授命。颜真卿晚年以七十高龄奉命劝降叛军,明知是死路仍毅然前往,最终遇害。

3.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途中,赠剑与徐国国君,归来时徐君已死,他仍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因为“吾心已许之”。这是对内心诺言的极致坚守。

* 刘备与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所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却“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至死方休。这既是刘备的托付,也是诸葛亮对“兴复汉室”平生之言的坚守,无论时局多么艰难(久要)都未曾改变。

* 苏武:被困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始终手持汉节,不忘自己汉朝使臣的身份和使命。

总结

孔子的“成人”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两条评判历史人物的线索:

* 至高境界:如诸葛亮、王阳明,他们是在知识、能力、品德、事功上达到近乎圆满的“圣人”,是理想的灯塔。

* 道德底线:如文天祥的舍生取义、关羽的忠义千秋、苏武的坚守不渝,他们是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了符合“义”的抉择的“英雄”,是现实的楷模。

即使无法成为全知全能的“完人”,但只要能在利益、危难和困苦中坚守道义、承诺和责任,在孔子看来,就已经是一个人格完备、值得敬仰的“成人”了。这也正是孔子思想伟大而务实的地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