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读书,没有记录的习惯,过后不久书还是书,我还是我。
后来参加读书营,老师要求必须每天阅读然后写读书笔记,一开始还真的不知道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还停留在上学时简单摘抄的印象上。
其实我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有很多新手小伙伴都发愁如何写读书笔记。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不妨一起来看看高手是如何做读书笔记的吧。
在《洋葱阅读法》中,作者单独把读书笔记作为一章来介绍,可见学会做笔记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们从上学时就开始记笔记,但是真正能够让读书笔记发挥出作用并不十分容易。
01
读书笔记“前世今生”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做读书笔记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阅读能力也在进化。从最初的手抄书本到后来的摘抄背诵,再到信息时代的搜索能力,读书笔记的功能也在升级。
在信息匮乏年代,得到一本书就像是幸运中奖的事,想看书并不容易,所以人们有机会借来一看,更重要的就是抄下来,留着慢慢看。
后来进入印刷时代,各种书籍都能够买到,有条件的人们就以能够阅读更多的书籍为荣。那时候读万卷书的人才是牛人。
现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纸质书、电子书以及其他一切可供阅读的媒介多到不可计数。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而做读书笔记可以更好得帮助我们完成阅读的使命。
所以说,现在我们读书做笔记并不只是简单的摘抄记录,而是有选择地获取精华,还要能够在使用的时候便于找到它们。
另外强调一下,我们做读书笔记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读一本书就要把书中所有的知识点都要理解和应用呢?
其实也不尽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本位”,我们要关注自己的阅读目的,接下来明确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再把它们做成笔记就可以了。
02
如何制作读书笔记
想要制作读书笔记,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步骤:
1、准备
首先要必备一些工具,如荧光笔,便利贴,本子等。这些便于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随时做上一些标记。
2、收集
把标记的知识点收集起来,便于成为一个体系,在输出的时候也方便选取。一般我们要收集的一般是关键概念,这些概念带给我们新的认知。就是说我们读过之后突然开悟或者颠覆以往认知的东西都是收集对象。
比如,《洋葱阅读法》中作者提出一个“知识晶体”的概念,这也是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提到的概念。而知识晶体的意思就是指知识的结构化呈现方式,它不是碎片,而是有框架的模型结构。把类似这样的概念收集起来以备应用就是很好的收集。
3、整理
我们收集到很多的知识,接下来就是要把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素材库,我们要把日益更新的资源和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日后检索使用。
把读书卡片、PPT、或者思维导图都存入笔记类应用里,给他们加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有时间管理类、心里学、沟通协作、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等等。
其实这样分类的工作很常用,比如我们发布的文章也都有相应的类别设置,这样更便于同类型检索。
4、输出
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知识,但是不输出的话就只能存储在那里,而我们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改变和提升。所以,输出是很重要的一环。
我们可以把从书中看到的一个点和他人进行讨论,分享一段自己的感悟,或者是写成一篇文章。输出的本质是经过思考,结合自身的经验或一些见闻,再传达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内化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持续输出,即便不是每天成文,也要坚持每天写一段感悟,或者是制作一个读书卡片。只有这样才会得到稳步的积累和提升。
03
写在最后
《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理解某个知识,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创作和传播的情景,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
因为我们阅读最终是为了应用,做读书笔记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所有的一切都是以”用“为终极目标。
举个例子,你知道我们的手机微信收藏里或其他程序收藏夹中有多少的藏货呢?大部分人都是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总是习惯性地先收藏,慢慢地就成了收藏专家。而真正把“收藏品”拿出来研读的恐怕很少。
无论是做卡片还是画思维导图,或者是写文章,都要把内容落实到行动上,否则到头来还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行动派,见到学到就把它用到,这样就是真正的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