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感从何而来
我曾经问过朋友“安全感从何而来”。朋友圈里每分钟频繁的刷屏很快就让我的问题石沉大海,我自己也仅仅当作一个笑话,很快忘了这个小事。
这周我跟朋友聊天,不知道为何就扯到了“自信与不自信”的话题,在胡侃的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其实“安全感”的问题很早就困扰着我,甚至我自己也没有清楚的意识过。
比如,读书的时候,换一门新课,我总是会没来由的课前紧张。换一个新老师,也会不自然的担心老师喜不喜欢自己。换一个新的学校去深造,不是更加兴奋,不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而是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圈、新的教育过程的恐慌。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开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多么惬意,而是担心是否能够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朋友说,你这种是典型的“不自信”。我问道,“为何不自信?”她说,“对自己的不自信,往往反映出对当下自身能力的怀疑,对自己缺乏认可。”我继续问道,“那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种不认可或者怀疑的出现?”
她想了想,问我,“你什么时候对自己感到满意的?”
我说,“应该是这一两年吧,我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处理一些以前从未敢处理的问题,我可以应对一些恼人的人际关系,我也不需要当一个伸手党跟父母要东要西,甚至我愿意去做一些冒险,尝试一些未知却可能失败的事情。好像,当自己可以掌控生活,承受失败,并且能够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奇怪事情买单时,我内心某种不安感在渐渐变少。”
朋友说,“不安感减少就意味自信在慢慢恢复,在进一步说,你就是长大了。”
长大了,很长时间我对于这个名词的理解停留在物理层面,仅仅认为到了某个年纪,拥有了某份工作,甚至开始离家背井的生活,这就是长大。然而这些表面的成熟永远也解释不了内心的不安。这也就是为何我读完了研究生,开始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工作,依旧有种强烈的“不安感”。
而今,我开始有点明白成长的含义。
成长意味在某些方面的成熟和强大,意味着某些脆弱的部分被摒弃或者修复,意味着对未知由恐惧变成好奇,意味着掌控替代依赖。
当我现在可以很自然的说出“不怕,有什么不能解决呢”?不安被排出体外,自信被拥入怀中。
自信的背后是什么
那么,“拥有自信”就会带出另一个问题——自信源于什么?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必然会对“自信”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
在我这里,自信是个很难很难才能获得一种自我暗示,甚至我会认为自信需要一个强大的能力作为后盾。
开玩笑的看,这其中必然有我父母攀比作孽造成的心理阴影。我的同龄人中有自小就玩世不恭不学无术学业奇烂高中未毕业就外出打工的小伙伴们,可惜我父母从来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于是我对于这些小伙伴的认知就停留在“某某叔叔阿姨的小孩”这个概念上。而与我一起成长的那些小伙伴们,却是一群令人抓狂的学霸。
从小到大,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凸显他们的优秀,我很难理解,为何他们总是在学校里考第一,为何在我家玩了几天就可以把世界地图的记熟,为何同样的“十万个为什么”拿起来读,我读了一学期还是停留在“什么都记不得”,而他们早就可以讨论各种“为什么”的妙趣。最可怕的是,我妈好友的儿子,数学太好,竟然出现了连续一整年数学考试都是满分的壮举,就连他所在的“奥数班”班主任都惊讶,怎么就没有试卷难倒他。要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全国重点中学,而他又是在年级中最强的“牛逼班”,老师的感叹就是最高的褒奖。
在我的小伙伴面前,我就注定是个LOSER。他们读985,我只能读211,考研的时候他们依旧是985甚至出国,我还是211。工作了他们工资是15000,我是5000,人生在每个节点上都落人一拍。有时候想,也许这就是一种能量守恒吧,因为我父母相对于他们父母而言,过于优秀,以至于老天爷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平衡下。
所以,有上面一些糟糕的成长经历,我很难去认可自己的能力,因为同样的一件事情,总是有人可以做的比我好。强烈的挫败感只能带来严重的不自信。
以上,再重申一遍,绝对是我父母攀比心里作的孽。
那么,什么时候我开始渐渐改变,对“他人绝对认可”的迷思开始慢慢破除?
我想,这还要归功于工作所带来的不一样体会。也许在学业上我的确没有那么强大的能力,也没有绝高的悟性,但是工作是另一种思维方式,需要的是另一种领悟能力。当我在工作中慢慢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悄悄地学习强者的一些方式,甚至我在承认“自小面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后,而愿意选择从当下开始重新自学,奋力直追(试想想,小的时候我的人生格言可是“追不上就不追啦”)。
正如我现在的信念那般,“我善待生活,生活自然也会宠爱我。”工作前三年的努力让我的知识不断的提升;大量的阅读即便没有变成可视的文字,却逐步丰富我的内心;与人之间的纷争解决在强大我内心的同时,也在提高我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确不是一日两日拉开的,也不是一日两日可以追赶的。但,可以用365个日夜来缩短,不够的话,可以用两个365个日夜在追赶。我原本以为我可能终身也无法缩短与某些小伙伴的差距,却没有想到,三年,我似乎要跑到他的前面去了。
人永远会比梦想走的远,这是赵行德说的。试想下,他那些如今看来让人咂舌的经历,倒回到3年前,或者5年前,有谁觉得他能实现?
当我开始变得强大,自信渐渐回到了我的内心。而当我变得自信时,这种心理暗示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积极力量,所谓良性循环,有时候就是如此美妙。
真想跟父母说,唉,早年为啥你们就不鼓励鼓励我,非得用贬低战略?
有人会说,自信来源于自己的肯定。是,有些人的确天生就自信,我就遇到某些无论何时都特别自信的人,当然,在我看来有时候过于“自以为是”了。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没来由的自我暗示获得“自信”,比如我。我就是那种需要通过“自身能力的强大”来给“自信”佐证的人,我就是那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才能给“自信”加分的人,没办法,我认!
父母的不放手,有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能变的更好
当我们觉得自己够了不起的时候,当别人已经开始对我们表示出一定的认可时,我们却会发现,在父母面前,我们依旧无法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赞赏。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个月我跟单位因为某些事情发生冲突时,我一时兴起,犯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结果单位的事情到没有怎样,父母那边却一连几个电话,让人非常郁闷。他们总是担心我不能够很好的处理这场冲突,总是认为我会闹脾气使性子。为何,很简单,在他们眼中,我依旧只是个乱发脾气的孩子,依旧不能够如他们所期望的那般妥善地处理好复杂人际关系。
这时候我会想起很多小伙伴的困扰。比如,某些朋友说要离开家乡,去别处闯荡,于是父母,特别是妈妈必定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表演;再比如,有些朋友说自己要辞职换个其他的工作,于是父母一定会用劝阻恐吓威胁甚至示弱的方式来打消孩子辞职的念头。这些事情天天都在上演,每每都是一出可歌可泣的悲喜剧。
有人会说,我可以说走就走啊,我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是的,那是因为你的这股勇气已经可以向父母证明自己的独立和果断,甚至不排除有些儿女的确就比自己的父母要厉害和强大,这些人对父母而言是骄傲。
可依旧有很多人,父母强势优秀甚至武断,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而自己的孩子是弱小的,没有自己的庇护和指航就一定会失败。面对这样的父母,一种孩子会逆来顺受,甚至打出生起就被父母剥夺了“独立性”和“自我人格”,而成为父母安排下的“理想子女”。而另一种孩子,有自己的梦想,想有自己的作为,可是这种“梦想”和“作为”在父母看来就是“自讨苦吃”,甚至“痴人说梦”。他们的“人生规划”,永远不会和这些孩子并轨。于是,矛盾和痛苦就由此产生。
前两天还有朋友跟我说,“为什么她父母总是不相信她能够把事情做的很漂亮?”是啊,为什么呢?因为她也好,或者我们,从来没有让父母看到自己有能力可以事情做漂亮过。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展现了过多的依赖性,比如求学,比如生活,比如工作,似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父母都会,甚至必须给我们安排些什么。年幼的时候自己不够强大,甚至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性,觉得依赖父母也挺好,于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帮助。渐渐我们长大了,突然间对自由变得渴望起来,叫嚷着我要离开,还希望父母能够瞬间明白这一切, 然后给予支持和鼓励。
可是,这可能吗?
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父母庇护下的一个弱小的孩子,那么我们能够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一夜长大。更可悲的是,一方面我们叫嚷着要自由,一方面我们并没有停止过对父母支持的索求。
想离开家乡出去闯荡的朋友,是否真的有勇气一走了之,是否真的有毅力摆脱父母经济上的支持,跟家里温柔安稳乡的诱惑的说不?
想辞职重新调整职业轨迹的朋友,是否真的决心放弃鸡肋一般的职业,是否真的已经开始为新的职场生活提前做功课?
可惜,很多朋友,只会将行动停留在口号中,却没有任何真正行动的意义。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让父母见证过自己的成长和强大,所以他们不相信我们能够走出他们的安全屋,依靠自己也能生活的很好。那些为自己儿女骄傲的父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的儿女自小就让他们骄傲,自小就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自小就能够证明依靠他们自己可以生活的很好,而我们呢?
我们未必要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当我们要能够让父母相信,依靠自己依旧可以生活的非常精彩,也许那个时候,父母会成为我们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不是当下的反对者,当然,也许吧,我正在尝试,也必须要尝试变成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