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诫》一书,我询问过身边很多女性朋友,知道者寥寥,读过者几乎为零。而在知道的人中,大部分人认为书中说的,都是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所以并不值得一读。我猜测,《女诫》之所以被误会,罪魁祸首应该是因为这个标题吧——“卑弱第一”
事实上,傅佩荣教授教导我们:读史,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读,这样才能弄清楚它真正说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认为理解了一段历史,那很有可能会发生美丽的误会哦!
那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女诫》诞生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
《女诫》是东汉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史学家——班昭所著。按照她在书中的自述来推算她当时的芳龄,她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将近六十岁了。她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
翻查了一些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发现汉代的妇女不仅在家庭可以自立门户,而且还可以参与国家外交、政治、文化等活动。
就拿班昭自己来说,她在嫁为人妇后,还被当时的皇帝刘肇,宣召进东观藏书阁,妹代兄职参与并完成了《史书》的编撰工作。后来,又因为人品好,被皇帝聘为嫔妃们的“女傅”,专门给皇后、妃子、公主做培训。当刘肇皇帝去世,她的老婆邓绥皇后临朝听政的时候,班昭更是成为了邓绥皇后的核心幕僚。这样一位有名誉地位的女性,又怎么会专门写本书来劝说自己的女儿,要做一个“卑弱的下人”呢?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最初:班昭为什么要写《女诫》?我觉得能通过《后汉书》的一些记载找到一些原因。据记,汉时,在庶民百姓中,丈夫死后妻子改嫁者,是司空见惯的,丝毫不受社会舆论的谴责。汉高祖的开国功臣、以足智多谋著称当世的陈平,年轻时在选择配偶的过程中,也颇有胆识。他的老婆是富人张负的孙女,五次嫁人,五个丈夫先后全死了,到了第六次改嫁时选中了陈平,而陈平也欣然应允。足见当时,人对寡妇改嫁并无什么忌讳。
然而,当时这样的社会习气,却与班昭从小接受的品德教育,儒学礼法背道而驰。所以,当她家中的女儿们到了适婚的年龄,为了警示她们:不要轻易做出“离婚”“改嫁”这些失礼的事,应该学会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和婚姻。所以临老她才殷殷切切的写了《女诫》。
综上所述,在知道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推测了班昭的写书动机,我们再来看一下,“卑弱第一”篇中的这段话就很好理解了。
【原文片段】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
班昭通过引用典籍《诗经·小雅》中“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来告诫孩子,在婚姻家庭中,男、女的角色定位、家庭职责是不同的。女孩子在家庭中要懂得谦让恭敬(明其卑弱)、先人后己(主下人也),主动承担家务(明其习劳),勤整理、勤打扫(主执勤也);嫁到夫家以后,要懂得尊重夫家的长辈,帮助丈夫,主持好家中的祭礼。
请注意,在古代,祭礼是一件非常庄重和严肃的事情。在皇室,一般主持祭礼的都是皇帝和皇后,而在一般老百姓的家族中,主持祭礼的人,通常都是家族中名望、地位很高的人。所以,这一点再次说明了,汉代女子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地位卑微的“下人”。
不知不觉写到了这里,那么,现代女性读《女诫》,可以学到什么呢?我会在“下一集”中继续拆解,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