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这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断舍离》书中提出对待身外之物的理念。
【1】
我以断舍离的理念来对待家里的东西。今年三月份我送给需要的人五大包旧衣物,衣柜整端多了。前天,我利用早上时间又整理出几大包旧衣物,还有不常背的包,准备送给需要的人。
我要扔孩子不穿的一双鞋,我问她,我要断舍离你的鞋子可否?发来一个字“断”挺配合的。还有我的一双三年前买的质量很好的黑色皮质鞋,就是时间长了,有的地方开线,一直舍不得扔。因为大,扎的后带子断了,才一直没穿。那天早上扔了两双鞋,几个空鞋盒子。
以上行为应该说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2】
下来就是舍弃多余的废物了,赠品这东西,当时拿的时候觉得占了便宜,心里挺高兴的。拿回家变成鸡肋,既多余又占地方。
就拿这个健身毯来说,当时在国美和表妹一起买电视。她说创维电视好,我就听她的,和她都买了创维。在商场买东西,只要先不交钱,你都可以跟售货员谈优惠或是蹭赠品。表妹以前在商场干过,知道内幕,所以她就在售货员开票时要赠品(当时的价钱已经是活动价不能再优惠)。
在表妹的软磨硬泡下,售货员给我们一人一个可以插到电视上盒子封面是周杰伦在跑步的健身毯,又磨出一个电视盖布,让她拿了。买了电视又得了赠品,心里美滋滋的。
五年来用过两三次,大部分时间都是装在盒子里被塞到阳台上。想办法拍照发到闲鱼上十元,一直也无人问津。那天早上,一狠心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其实家里还有好多杂物放到那,就是等哪天派上用场,结果是等成废物,只有狠心清理掉。
清理掉的东西应该有它的去处,给需要的人最好,其次放到垃圾桶旁等有人拾走。
【3】
我有三件东西,对它们有执念,一直舍不得扔掉。
首先是我年轻时,在商场里一眼看上一件黑底白线三件套西服,当时花了二百多块狠心买了,就是喜欢。二十多年,穿在身上的次数最多三次。裤子每年我还穿穿,马甲和外衣没有穿过。料子和做工都挺好就是不穿,套着塑料袋一直挂在衣柜里。
那天扔东西时,想把它归到送人衣物里。看了又看,黑底白线又不过时,哪天改成马甲还能穿,我又把它收回。
其次是那件深紫色的含羊毛的长大衣,腰间有系带,领子是带紫色毛青果领。当时它挂在那,我是一眼看上,打折价五百多,没有买。回到家老想着它,没办法,牙一咬第二天去买下。十多年穿了四五次也都是过年才穿。它的紫色大毛领让我不想穿,好像过时了再穿出来有点不合时宜。但是又舍不得扔就一直挂在衣柜里。
有件黑白花纹的棉质衬衣,年代久远,因为是黑白纹就是现在还在穿。黑色短裙,黑色长裙,黑色无袖针织衫,这些年代久远的衣物,因为颜色不过时,款式简单,逃脱了几次被送人的命运。
现在买衣物很谨慎,尽量不胡买。要买就买经典款和黑白色的衣物,好搭配,不过时。
少买衣物,够穿就行。要买就买好的,穿着率高的。减少物欲,增加精神充实。让断舍离执行在对物的态度上,让极简主义贯彻在精神层次,让生活简单,充实,快乐!
最后是这双黑色棉布鞋,保存很多年,因为这是奶奶唯一留给我的念想。看见这双鞋就好像看见奶奶纳鞋底的情景——白天阳光明媚,晒得人暖洋洋的。奶奶坐在自家院子里,跟邻居老太太一边拉着话一边戴着老花镜,左手拿着鞋底,戴着顶针的右手拿着锋利的锥子先把厚厚的鞋底戳透,再用带线的细针顺着锥子空穿过去,用劲一拉。晚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坐在小桌旁,一下锥子,一下针继续纳着鞋底,多少个日夜,直到鞋底纳的密密麻麻才算完成。
鞋帮是黑色条绒,里面填充的是新棉花。两边有三个孔的鞋扇,用黑色鞋带系上,冬天穿它过冬不会冻脚也没有脚臭,就是不耐踩雪。踩了雪湿透底子,晚上临睡前把两只湿棉鞋的鞋底贴着蜂窝煤炉子两边。到早上已经干了,再穿时,脚底热乎乎的……
【4】
对过去的东西要脱离执念
一直不穿的大衣和西服可以送人,但是这双奶奶亲手纳的棉鞋还是舍不得送,看见它就如同看见我最爱的奶奶。棉鞋虽然是件东西,一直不穿又舍不得扔掉,但是它象征着过去曾经有过的亲情,这是一种很深的亲情无法割舍。
以上的做法没有遵照《断舍离》这本书的“离”去做,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心里清楚,写完这篇书评回头再来看也许哪天就能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