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遂川的群山深处,有这样一处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地方,两百年前,那里的人兴建了大型学堂,尊师重教,修建了宜居的九厅十八井的大宅子,那里的人乐耕好学,形成了一种中国历史上独特而鲜明的耕读家风,在我看来,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做过这样生活的梦想,只是这里把梦想变成了鲜活的现实,这就是遂川堆子前镇鄢溪古村。
山色真图画,水声奏管弦。这是燕山书院门前的对联,这座被誉为中国最奇葩的家庭私塾奇在哪里呢?
燕山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2平方米。
燕山书院分内院与外院。走进内院,我们就可以看到由藏学楼、厢房、讲学堂、文昌阁及辅房等组成的楼阁式四合院建筑,中间是个大花坛,在文昌阁上面的中间设有圣人孔子牌位。
站在燕山书院的二楼,四合院所有厢房的情况一览无余,一瞬间,仿佛穿越了两百年的时光,我看到每个厢房都坐着几个或者十几个本族的学生,他们由每个厢房的一位老师带领,或吟或唱,诵读着诗书。这些厢房上头的牌匾上,写着文行和忠信的字样,彰显着孔子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即人应该受到四种教育:文化教育、行为教育、忠诚教育、诚信教育。
在燕山书院正楼的背面,依稀可见“终身乐境”四个行书大字,大致意思应该是指燕山书院是个让人终身向往的地方。
在四合院的横梁上,一边题有“天地吾庐”四个字,另一边题有“古今我友”四个字,我想这副对联,写出了燕山书院的气魄,天与地皆是我的房屋,古往今来的圣贤皆是我的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四合院大顶上有着一副栩栩如生的鲤鱼化生龙的图案,它更多的是寄托着那些出生贫寒的学子的愿望。燕江学院由村中族人兴建,所有族人都可免费入学,分班教授,学有所成后还有补助和奖励,这样的私塾在当时的时代是非常奇特的了。
与燕江学院一同建造的,还有我所认为最适宜中国人居住的大宅子——正亮堂。
正亮堂清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开始动工至嘉庆十一年(即公元1806年)竣工,历时13年,迄今已有210年的历史。
修建正亮堂遵循风水学中的 “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的步骤,而在布局上,更是根据了风水学的天人合一,因势就形来布局。
正亮堂九厅十八井,每个地方都有天有地,冬暖夏凉。置身其中,我仿佛可以看到从天井中飘落的雨水,淅淅地落入池中,我仿佛看到天井外的火辣的太阳,而我在阴凉处摇着蒲扇坐着太师椅。
正亮堂中,上厅主要供族人祭祀和族长议事使用,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用于藏书,厢房和横屋供住户起居炊沐,左边厅堂的最后端是小姐居住的绣楼,在功能上保证了女孩子家的私密性。该建筑集政、经、居、教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大家族聚居男女有别、内外有别、尊卑有别、上下有别的居住形态。
正亮堂的木刻随处可见,雕工精细,图案精美,色泽亮丽,虽已过两百余年,仍让人赏心悦目。
建筑亦是处处透着典雅和独具匠心。
诗意的生活,这是我多么憧憬的生活,不曾想,早在两百多年前,在江西遂川鄢溪村的老百姓们却实现了它。耕读生活,中国人的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