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圣人之道,盛大无边,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这里需要仔细体味的是“发育万物”,厚德载物,圣人纯诚不二,至诚无息之道,不仅是包容他人,包容万物,而且是成就他人,成就万物。这包容、成就,也并不是一种功夫,一种技术,而是无为而成。精诚所至,万物生焉。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优优,是充足有余。礼仪,是经礼,婚丧嫁娶、加冠、祭祀之类。威仪,是曲礼,应酬往来,升降揖逊之类。圣人之道,充足有余,精细入微。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论是正式典礼,还是平时应酬,其品节限制,细微曲折,无不恰到好处。
【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其人,是圣人。至道,就是上面讲的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之道。道之全体,洋洋乎无所不包;道之散殊,优优乎无所不在,其宏大和细致如此,哪里容易做到呢?唯有那至德的圣人,能参赞化育,周旋中礼,这个道理方才行得。如果没有这样的至德,则胸襟狭隘,不能体会其完全;识见粗陋,不能理解其细致,要使这道理凝聚于身心,怎么可能呢?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这里提出了一个词:修德凝道。修养自己的品德,让天道凝结在自己身上,这就天人合一了。如何能修德凝道呢?有以下五句话,五条要目:
1,尊德性而道问学。
尊,是恭敬奉持。德性,天命谓之性,是我们受于天的正理。道,是由,通过什么方法,路径。所以这第一条是恭敬奉持天理,通过什么呢?道问学,多问多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知行合一,对那古今事变,都穷尽其理而无遗。
尊德性而道问学,关键在一个“尊”字,尊,就是敬,始终保持敬心,这是一切修养的基础。
2,致广大而尽精微。
致,是推及。广大高明,是心的本体。精微,是理之精细微妙处。
心体本来广大,只是为私欲所蔽,就狭隘了,必须扩充以恢复其广大,而不为一丝一毫的私意所蔽。而对于事物之理,又分析其精微,不使之有毫厘之差。
3,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之道是极高明的。不偏谓之中,不变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处事依乎中庸之道,没有过之或不及之谬,则高明而不流于虚远。
4,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就不知新,唯有温故,才能知新。
人们不愿意温故,都愿意追新求异,目的是贪巧求速。不懂得从自己的过去里学习,不懂得从已经学过的地方重复学习,反复学习,这就是不进步的最大原因!一听老师讲课,负面评价往往是“没什么新东西”,正面评价呢,往往是“在别的地方没听过!颠覆式的!”老想要新的,老想颠覆,就是不懂得温故知新,不懂得在旧的,自以为已知,其实是无知的地方反复学习,真正理解,知行合一。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我们的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实际情况是,在哪里跌倒,就反复在同一地方跌倒。孔子说颜回有两条,一条是“闻一知十”,别人能举一反三已经不错了,颜回能闻一知十,这是一种温故知新的境界。第二条呢,叫“不二过”,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这就是温故知新,过去的错误不会再犯了,那才是真知道了。
5,敦厚以崇礼。
敦,是敦笃、笃实,把它笃实。厚,是旧所能的,就像温故知新的故,故旧的。敦厚,就是把已经掌握的再加厚,对于自己已经学会的,要不断敦厚笃实它,不要放松了。崇,是积累。礼,是天理之节文。而天理之节文无限,要崇尚礼度,每日省察自己,之前是不是有没注意的,要加以注意。
朱熹注解说:尊德性,恭敬地奉持天之正理,如此心中存养,而极乎道体之大;道问学,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者。大能尽其道之全体,细能尽其道之精微,这两者,就是修德凝道之大端。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已经知道的,不断涵泳体味,已经能做到的,不断敦笃加厚;辨析天理,不使之有毫厘之差;这是心中存养。
谨慎处事,不使之有过或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这是格物致知。
如果没有心中存养,就做不到格物致知;而要做到心中存养,又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所以这五句话,是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开出的入德之方,再也没有比这更详尽的了。一定要尽心学习,明辨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