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溢博士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的共读进行了一周了,从第一讲开始到第五讲结束,我的教学思想也起起伏伏了几次。
共读开始,福州金山中学的陈蕾老师就问了一个问题:“你相信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改变吗?”我觉得我的答案一定是“相信”。因为,长年教学低年段,从开始时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轻松上课,除了教学经验的累积之外,我还有一个让孩子爱上听课的法宝,那就是每节课前我自制的精美的教学PPT,它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力,让我的课堂教学轻松了很多。从教的二十几年来,我越来越喜欢在课堂中平等地对待学生,抓住低年级的特点,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利用我的课件在我的语文课堂活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也让很多孩子爱上语文课,同时爱上了语文。因此,我很确定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改变。
但和陈蕾老师说的情形一样,我的课堂依然有很多“絮絮叨叨”、“喋喋不休”。读到了《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时,我重新思考着之前的教学,是的,上课讲得多,也就是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但知识从来就是通过思考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产物。没有老师的教学,思考还是会进行的,但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教师的教学又会有什么意义呢?教学不可能替代学生自己的学,那既然教师进行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王博士的“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十二个字的实操性建议,提醒着我,要改变的是我长久以来惯用的教学方式,要实现真正的“生本课堂”,就要多闭上嘴,放下自己对教学进度的纠结,放开时间,把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孩子,达成自己长期以来想实现的让孩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继续学习的目的。
“生本课堂”还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课时不是只见一个或一部分学生的积极发言,也就是说并不是“以某一些学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去推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在第3讲中,陈蕾老师说到:“课堂上的好教材必须是由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生成性资源。这种素材可以是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写下的文字或画出的图案,这些都真实反映学生们当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贴近他们的最好教才。”我反复地琢磨着这句话,是的,之前的教学,包括上课之前的备课,我可能预设很多,但真的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制作,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这个思路进行教学,虽然从教学结果来看,孩子的确掌握到了很多的知识点,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孩子的思维,这样的课,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节课。同时,我也在思考:以往老师上公开课,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课后的反思会让老师的下一次的同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多了很多学生真实的成分,而现在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促进他们产生思维碰撞,让学生“有不断产出学习素材的机会”。课堂上,我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之中“取材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还得通过技术,包括反馈器等的运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地将学生的思维呈现,这真的考验老师的很多临场经验和技术能力。
教师教学的成长要离开“教师中心”的舒适区,进行刻意的练习,比想象中要艰难许多,因为要改变的是习惯,但真的受益匪浅,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