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清明扫墓总是离不开泥泞的泥土,疯长的野草和粘人的日光,稍稍活动一番,便令人感到喘不过气来。这份沉闷,仿佛让空气都为之肃穆。
前年,我们去扫墓,我家先到了目的地,便驻足路旁,稍作休整。烈日当空,我躲在树荫里,发现父亲顶着阳光,眯着眼,像是在看着什么。我走向父亲,循着他的目光看去,那是一座坟。“这是?”我有些好奇,这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坟堆。“这是你二太爷爷的坟。他...以前当兵,走了几百公里,去参加桂林保卫战,结果年纪轻轻的就没了命,也没留下个一儿半女,”父亲顿了顿,扭头不再看,叹气道“要是我们这代也老去,这儿可就成了一座野坟了。何苦这样?”听罢,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对啊,何苦那样?那样的选择,我尊重,却不理解。
怀着同样的疑惑,这次清明,我来到了龙华烈士陵园。
入园,鲜花拥簇的“碧血丹心为人民” 映入眼帘,不知怎的,我的心情开始有点澎湃。往里深入,便是烈士们的墓碑。随着人流,排队献花,我望向碑上的名字。“秋白”,“达夫”,“太朴”,这些名字多美,想来烈士们也应是家里报以厚望的顶梁柱。想到这,我被唤醒的爱国热血越发滚烫。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名字紧紧攥住,再难移动半分。而这个名字,与其称作名字,不如说是代称——“佚名烈士”。这些英勇的战士啊,本该青史留名,为后世歌颂,最后却只成了佚名。何苦这样?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继续前行,视野变得开阔起来,我看见一个以手撑天,只显半身的雕像,仿若一名跌倒的战士,顾不得起身,拼尽全力扶起一栋将倾大厦。那一刻,仰望着雕像,我豁然开朗。对于一个将生命奉献给理想的战士而言,生前身后名与那些在战场上散落的钱币何异?单是战斗便已耗尽了全力。大战当头,战士们不知道自己的后代能否延续,更不在乎自己的功绩是否有人铭记,只是备好枪,调整状态,随时准备战斗。何苦这样?只能如此!他们弃自己于不顾,早已做出献身的准备。“丹心碧血为人民”,此言得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