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被讨厌的勇气》,五年前一度是畅销书。之前没有缘分读到,现在补起来,书中的观念还是会对我产生心灵冲击。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哲学与心理学融汇一体的书,通篇是以青年和哲学家的对话构成的。青年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关于生活,关于人生,关于未来和现在的一系列选择,这些问题也正是读者曾经面临、正在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困惑。
书中有很多值得咀嚼的观点,结合现状,最令我深刻反思的还是以下几点。
1.明明知道当前的困境,却无法改变现状、突破困境,因为不改变反而更轻松
举个例子,一个人说他想成为一名作家,但从来不去投稿,也从不参加有机会走向作家之路的活动,和写作竞赛更是刻意保持距离。
行动上没有迈步,就避免掉了失败的可能,内心始终保护着这种可能性“如果我去投稿,坚持下去,肯定会实现作家梦”。而如果真的去投稿了,事实上很大可能是面临被拒搞,参加写作比赛也会惨遭淘汰。
而这种可能发生的现实结果,无疑带来更大的痛苦,对当事人来说,过于恐怖,还不如不改变。
能量不足的人,宁愿停留在旧伤里,也不会冒险去做面临新痛苦的事。因为一旦改变,就意味着未知,进而引发人本能的恐惧。改变后的新生活方式,既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新问题,更因为缺乏经验,不知如何应对,感到手足无措。哪怕明知道当下的状况已经很痛苦,但至少这种痛苦是熟悉的,已经习惯了,至少比面临新痛苦更容易一点。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朋友向你一边吐槽抱怨,似乎希望你给出意见,但明明很实用的意见,在她听起来却是没有办法执行的,最后现状还是没有任何变化,仍在困境之中徘徊。又或者,你起初想做一件事,但迟迟无法真正投入行动,都是这种心理动机在阻碍着你。
实际上,任何事只有去做了才知道适不适合,就算不适合,趁早放弃,把时间投入到别的事情中,精力更集中也更高效。
2.聚焦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无法夺走你拥有的当下时光
我们大多以为人的一生可以概括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部分,然而其实真正能拥有的只有现在。
每个人在回顾过去时,都会有感到后悔或遗憾的或舍不得的情感。过去发生的事,可能持续对现在的你造成影响,比如无法走出某种阴影,比如对过去的美好念念不忘,觉得现在的时光十分难熬。
将来会怎么样,更是无法预知的迷茫,于是内心充满焦虑和担忧,当下的每时每刻几乎都惶惶不安。
这种“对过去执着,对未来担忧”的做法,会让人失去当下最珍贵的时光,得不偿失。
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叫做“聚光灯效应”。有过舞台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你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从对准你头顶照下来的时候,台下的一切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既看不见观众的脸庞,也看不清座椅是否空席,因为你此时此刻是聚焦的。而当聚光灯移开,或者你走到舞台旁边,离开聚光灯,周围的一切,又变得清晰起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舞台表演,当下的生活,就应该是聚光灯打在你头顶时的模样,过去和将来都变得黯淡,只有眼前最清晰最重要。不畏过去,无惧将来,应是最幸福的生活态度。
3.平凡普通的生活,不意味着失败,因为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
“追求优越性”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本能,在过去生产资料匮乏的年代,只有比别人强壮健康有能耐,才能存活下来,那是需要拼尽全力赢得竞争的环境。
现如今,人心依旧习惯攀比,要比别人过得好,但这种“好生活”是相对的,更宽泛更永无止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活得更累”的原因。
生活原本就没有固定答案,只有参考答案。而很多时候,参考对象往往就是身边人。一场接一场的较量下来,我们不得不追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阿德勒在书中明确提出,并不存在据有普遍性的人生意义。很多人所谓的“有意义的人生”,是期待“绝对自由的人生”,然而并不存在。
有些人命运赋予他们重任,财富名气地位应有俱有,有些人则过着平淡普通的生活,无论哪一种人,都在享受着生活自身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对着无法逃脱的麻烦与困扰。
接纳生活呈现的本来的样子,做好当下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在你逐渐做好耐心做好眼前的事之后,慢慢变得明晰。
读完第一遍时,我就决定写下读后感,觉得读一遍远不够过瘾,以后也会常常翻看这本书。
如果要把人生当作一场演出,怎样才能演绎动人的舞蹈?答案是:不要盯着演出后的结果,只专注练习每个动作,把每个动作表演到位,自然衔接,习惯成自然,一段完整的舞蹈就串联起来了。
在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人生不是一条连续无间断无波动的直线,而是由无数刹那点的串联。此时此刻,你就在那个“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