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比喻 “一个人的努力究竟是向前跑还是原地高抬腿”?曾经的我的确会因这句话而困扰,自认为自己的付出只是在原地踏步,蹉跎了时间而已。然而回头想想这3年半的海外漂泊经历,我越来越无法认同这个比喻,就算是为已经流逝的时间做一个合理性解释罢,我也想说努力并没有方向,因为人生根本不是二维平面的直线。
一个人的努力是往前跑还是原地高抬腿,这个比喻存在一个理论基础,就是人的发展是一条往前延伸的直线,有着明确的方向。然而事实上,摆脱了应试阶段之后,我们的人生就从一条直线变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所谓的前后左右只不过是依照了不同的参照物罢了。如果比照升职,那么会有一条直线出现在你的脚下指引你的方向,会有不同的职位名目来帮助你规划你的里程碑;如果比照财富,即使没有一条规定的直线指引着你,也有前人踏出的痕迹指引着你跟随着闪烁着明暗不同光晕的数字砥砺前行;那倘若什么都不比照呢,人的一生就可以说是漫无目的,虚度光阴吗?其实也不尽然。
只是我们从小的教育似乎都只教会了我们怎么沿着一条直线,奔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努力奔跑。因而才有了前后这个方向感。向着目标就是向前跑,反过来就是在退步,而和同龄人比较没有进步或者速率低于同龄人则被称之为原地踏步。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有明确既定目标的前提下显得格外有效,也会给其中奔跑的我们带来努力之后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就像大四上的某个下午,我情不自禁地跳动在129操场边的上街沿,忙不迭地发短信,打电话,嘴角像是有木偶牵线一般拉也拉不下来,因为我通过司法考试了。也像17年10月底的某一个深夜我把席梦思跳出了蹦床的感觉,乱嚎中差点惊醒了隔壁的房东阿姨,因为我通过纽约律考了。这样明确的向前奔跑的确给到了一种短暂的满足感,然而一觉睡醒之后,这种踏实的满足感就会被一段全新的直线旅途以及随之而来的未知和迷茫所取代,时间催促着你快点沿着这条路线奔跑,去抵达下一个里程碑,去追逐最终的目标。
离开美国也不在国内,我过去的“成就” 在二维平面的直线上只是写在简历上的一行字而已。它似乎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实际收益。而来到德国,一切重新开始,像是不小心按了重启模式,之前的装备清零了,我没有了马匹, 也丢失了地图,只有增长的年龄点醒我游戏已过三分之一。
然而所幸人生并不是横板通关游戏,升职加薪只是一种模式,不需要因为这种模式的玩家多,就自然地选择加入。康奈尔LLM毕业后的3年半在升职加薪的视角下我当真就是在原地高抬腿,可是如果愿意换一种视角来回顾这段经历的话,我体会了纽约人的甜酸苦辣,也感同身受了德漂在外的风雨飘摇,我学会了与寂寞作伴,也趁机观察剖析了我的内心。在横板通关游戏中,忙碌前行的你也不一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有些许懵懵懂懂的萌芽,也瞬间就被现实掩埋了。
其实说白了,真正形影不离和自己走一辈子的恰恰是我们最忽略的自己,有些问题不是想不明白,而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权利停下来思考;自然这样的思考在很多人眼中是无谓的,它也许不会给你带来财富的增长,也不会灵光乍现地顿悟出什么惊人的道理,相反你也许必须直面你的缺点,你的不足,你的犹豫,你的迷惘;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同样有机会看到你的优点,你的长处,你的热情,你的执着。原地高抬腿从一个角度看起来是徒劳无功地浪费气力,可在另一角度看来却是积累,是自省,是势能,是为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而蓄力的过程。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所谓的原地高抬腿只是他人对他们眼中的你作出的评价罢了,我们自己来说这叫沉淀,叫自省,叫韬光养晦。即使回到大部分人所在的横板通关游戏中,即使你顶蘑菇,捡金币的能力还是一如往常,你也能愉快自洽,而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自称佛系却在深夜留下不甘的泪水。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每个人都各不相同。每个人选择的象限不同,想要进取的方向不同,你可以走直线追求前进的长度,也可以画圆圈追求生命的广度,可以盘桓而上体会凛冽的北风,也可以纵深而下贴近地核的热浪。
我依然在不断地自我观察中了解着、探索着自己,同时也欣赏着、喜爱着自己。我是一枚社畜,以上是我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