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点开了一本书《36岁,人生半熟》。没有全部看完,只看了前面两三章内容。后面着重看了很多书友们的评论。
我就觉得,嗯,这人啊,生活啊,真挺有意思的。
其实很简单,这本书就是作者的一些随笔,主要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当然,也离不开感悟。在我看来,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记录。虽然不知晓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她的文字还是比较接地气,读起来也很容易产生共鸣。
以前,我看到类似的书籍,只觉得向往。为什么呢,羡慕他们拥有自由的灵魂,敢说敢做的勇气。更主要的是还不用担心经济收入,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尝试新事物,体验新生活。做一枚妥妥的文艺青年。
最近两三年,自我感觉心理上成熟了不少。或许得益于自身身份的变化,主动或被动地经历和感知了很多情绪,也就顿悟了很多东西。
所以,如今我虽仍然有幻想,但关键是,我不再沉迷,而是选择面对现实,认真过好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生活。
书友对这本书的评论不一,有大部分还是认可作者的,也有小部分充满了不屑,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无病呻吟罢了。
我是比较中立的,你也可以说我没有自己的观点。因为我很早就信奉一个准则:在没有损害公共资源,危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ta自己觉得开心就好了。旁人或许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讨论建议,但真的不必要苛责和强求。
就像作者,她觉得她的36岁,人生还是半熟状态。看了书之后,你也许觉得她在高级凡尔赛。
可是我们想一想,也有很多人,在不到36岁的年纪,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就都已经是顶流了。从世俗角度讲,已经熟透了。但同时也有一大批人,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想过,体验过自己真正的人生状态。
无论你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没有权利去大肆评判乃至批判他人的选择,现状。因为如果真的能够对换人生,你还不一定能达到他现有的境地。
有钱的,不必瞧不起穷人;没钱的,也不必仇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好坏都是自己的选择。
对其中一条评论印象深刻,摘抄如下:
“依我看,人生的真谛在于经历,当然不是普普通通地走过,入得世、出得世才为经历。
何为入得世: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地沉浸;何为出得世:虽深入其中但走的出来、舍得下,不止出的来,还带着启示与体悟出来。”
诚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杨绛先生也写过: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我们终归都只是沧海一粟,短短几十年,不过份地委屈自己,也不过多地强迫他人。大家自然、平和地相处,开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