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余华的第七天。小生感慨。特来抒发一番。
余华的《第七天》是2013年的作品。继《兄弟》,7年后出版的一部最新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杨飞”死去的七天内对于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
正像网上评价的,这是一篇余华的诚意之作。
但是诚意似乎换不回网友们的买账,有人说这是余华的退步,但也有人说这是另一种余华在升起。
而我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而且,它所传达的东西,远远比现实来得深刻。
比现实更可怕的,是写尽现实的小说。
1、丰富的故事情节
在余华笔下的七天里,交代了主人公杨飞如何死亡、如何出生遇到自己的养父、又是如何与妻子在一起、如何与妻子分离、如何遇到邻居鼠妹、自己的家教孩子一家如何遇难、在殡仪馆里遇到了父亲等等。虽然只列举了一点点,但足以表示这篇小说在内容上的丰富性。
在作者笔下,把这么多故事连在了一起,但却丝毫不会觉得混乱。这无疑是写作手法的出众。读起来也不费劲,虽然一开始阅读会有一种处于迷雾之中的感觉,慢慢拨开云雾见天地。让人大呼过瘾。
2、细腻的人物描写
我常常会心酸地想起这个夏天早晨站台上的情景,我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生活,而且完全挤满他的生活,他本来应有的幸福一点也挤不进来了。当他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我却不知不觉地把他抛弃在站台上。
这是杨飞面对自己来认自己的生母,与养父告别时的想法。用一个字“挤”把养父杨金彪对自己的浓浓的爱表达得十分到位。因为在那个年代,收养一个弃婴,是很难再成家的。
3、无尽的现实
看这部小说,会经常出现一些平日里我们的社会新闻。
正如北师大教授张柠所说:”《第七天》是一个值得精细阅读的文本,绝不是网传那样简单的新闻堆砌和记录。”
网上很多人说余华把一大堆社会新闻放在了一起,构成了一部小说,这未免太糊弄读者。而我看到的是,在主人公杨飞这七天里,不仅丰富了杨飞这个形象,使之变得立体。更通过社会新闻,如暴力拆迁、恶性事件掩盖具体死伤人数、人情冷漠、官民对立、食品问题等等。发现了,在小说里,这些问题却是像“杨飞”这样的小人物感到十分无可奈何的场景。
文中写道,“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的食品是安全的。”“哪两个地方?”“这里是一个。”“还有一个呢?”“还有就是那边的国宴。”
而文中的“这里”,就是小说中一群无法安息的人所在的地方。这多么讽刺啊,在小说里,甚至写出了“人人死而平等”。难道只有死去了,才能得到世上真正公平的待遇?只有死去了,才能获得大家平等地对待?想到这里,不寒而栗。
我想,余华借着这篇小说写出了很多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这些“问题”,给了我们另外的视角。不仅仅是困扰着活着的人们,而死去的人,也因此而愤愤不平。
想去看看这险恶的社会吗,看看这篇小说吧。虽然没有《活着》那么令人绝望。但是那种透不过气的阴郁,或许是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小说的结尾:
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小,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END——
你的点赞和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赞赏~如果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里和我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