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伶醉酒那点事(13):刘伶与太学,与郑冲的那点事(之三)

青龙四年(236年),由郑冲组织的政府官员与太学生的互动中,刘伶勇敢地提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即寒门出身的太学生出路到底在哪儿?

这个问题,在当时,也正是广大太学生所面对的最现实问题。可以说,萦绕在刘伶心中已不是一日两日了。

或者说,在太学学习时间越久,有着强烈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的刘伶,便越发感到前途理想的渺茫。

关于这一点,也早已被我们当代专家所考证证实,如有专家专门考证了西晋192人的入仕途径(西晋和曹魏时期情况相当),统计的结果却是,西晋直接入仕占29%,秀才、孝廉察举占了33%,太学生考试入仕只占1人。

因为新贵、世家豪门子弟根本不需要考试就能入仕,我们说,以上这个考试入仕的太学生,应该是出于寒门。

所以,在当时,刘伶提出的问题,也无疑代表了所有出身寒门太学生的共同心声。

可话说到此,也许有人会问了,前面不是说刘家在刘家庄是首富吗?为何又说他是出身贫寒呢?

我们说,在曹魏乃至汉代,尤其在上层社会,是相当看重出身的。新生贵族就不用说了,比如跟随曹操起家打天下的曹仁、曹洪、夏候敦、夏候渊等等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可称为曹魏时代的新贵;祖上做到三公(奉禄二千石以上),或是世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如今仍富甲一方的,又可被称为世族豪门;祖上做到三公,或世代都有人在朝中为官,家境不错或一般,又被称作世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祖上偶而在朝中为官,官又不大,尽管家里为庄上财主,如刘伶这样的家族,也只能称得上寒门。

当然,寒门以下还有部曲,民屯户等等等等,他们干着杂役、替人种地,以及衙差、梆、时妖、打狗、脚夫、高台、吹、马戏等工作。他们及他们的子弟根本读不起书,也就根本入不了流。

也正因为有着这个的封建等级,再加上当时实行的又是更倾向于让新贵、世族豪门、世族子弟入士的——应称九品中正法吧,已基本将出身寒门的太学生排除在了政治体制之外。

所以,在当时,刘伶提出的这一问题,严格讲,作为积极推动太学发展的郑冲很难回答,就是他带来的那几位——在当时可称得上大儒的政府官员也很难回答。

不过,尽管如此,刘伶这种针对时弊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还是给郑冲再次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年后,即景初三年(239年),也正是由于郑冲的极力举荐,刘伶才得以奔赴千里之外的建威,开始他建功立业的人生。

这当然又是后话,咱们暂且不提。

太学苦读三年,也不能说刘伶没有更大收获。他的一位一生挚友,就正是在太学期间结识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