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

作者:孙润雪

篇目:3岁~4岁

金句:

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

垒高是儿童发现空间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用身体来感知色彩,也用身体来感知画。

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绘画是人类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形式。

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

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

感悟: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外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3~4岁的幼儿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理解,二是变通,三是要成功。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再推到,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3——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这一时期过后很快进入涂色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做准备。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生活。

1岁多的儿童享受一叫一答模式语言带来的喜悦,是儿童语言敏感期前期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展了需要的力量,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的使用了。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语言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都不能出差错。

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孩子把全身心的注意力高度投入在剪纸上,他们在使用和发展手的同时,用已经成形的高度专注的品质在剪纸,这种品质将在他们喜欢的自主性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发展。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自我形成的早期,一定是从占有可触摸的物开始的。这是区分“我的”自然方式。

罗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所有的孩子都有问“为什么”的时期,一定要正确、简洁的解答,答不出来如实的告诉孩子,并寻找能获得正确答案的途径,这样给了孩子一个更多选择的途径和出口,对孩子的未来有帮助。

绘画——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

儿童的绘画品质大概从2岁多就开始了,但表现的还是符号系统,幼儿绘画敏感期大约在4~5岁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月到1年的时间。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将使儿童表现出:1、天才的创作智慧;2、无以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延续秩序——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伸到了心理秩序。

如果儿童的内在模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或是老师,儿童就会怕学校、怕老师。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使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人际关系——一对一交换食物和玩具。

儿童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的(混龄的)而和谐的——一切该发生的都自然发生。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孩子们和老师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