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放学后,邻居的孩子和女儿一起回到家里,她们在一起写作业。昨天女儿的作业比较少,所以很快就完成了。晚上,和女儿在床上说“悄悄话”的时候,女儿告诉我:“妈妈,我不想上四年级,四年级以后作业好多哦,我不想写那么多作业。”(女儿三年级,昨天来的邻家女孩是四年级的)
“你特别希望能轻松地玩,对吗?”我问女儿。
“是的,作业多了作业做不完,好累哦!”女儿回答。
“你特别希望学习和玩耍都可以兼顾,不会因为学习、写作业而挤压了玩耍的时间,对吗?”我继续问着。
“对啊......”女儿回答。
我感觉,似乎她对写作业学习刚才的担忧情绪有所下降。于是准备话题由“作业”转换到“思考为什么学习以及其价值”。
“你说人为什么要学习呢?”我开始提问。
“不知道......”女儿很诚实的回答。
因为我很少会给女儿灌输,学不好就考不上好学校,考不上好学校,就无法获得好工作等等之类的概念。所以,她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你还记得鹏飞哥哥吗?”我问女儿。
“记得啊。”女儿回答。
“你知道鹏飞哥哥是研究生吗?”我继续说着。
“不知道,他是研究生啊?”女儿确认着。
“是的,而且是成绩很优异的高材生哦。鹏飞哥哥曾经也觉得学习有什么用呢?研究生上了又有什么用呢?他也产生过同样的困惑。”我启发着女儿,让她明白这样的困惑不仅仅是你,很多人在不同阶段都会产生。
“前几天我见到鹏飞哥哥了,他之前在国外待了一年,这次回来我感觉他成熟了很多,我以前不喜欢他的,现在发现很喜欢他哟。他给我分享他前些年我们一起学习教练技术时感悟到的东西,学的时候,他也觉得没用啊,可是在国外工作这一年,他曾经学过的东西派上了很大的用场。”
“而且妈妈有留意到很多一起学习的同学,似乎成长的速度和本身的文化背景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曾经读过的书都不是白读的。”
“学历不代表什么,也不意味着什么。可是,它可以说明一个人曾经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那些学会或者没有学会的东西,至少他/她接触过。”
“比如,妈妈喜欢看心理学的书,对吧?妈妈去上任何的课,领悟的速度都非常快的。再举个例子,妈妈第一次上叶老师的“时间管理”和第二次去上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第二次上之前,我看了《搞定3》这本书,我至少对GTD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听讲就会非常深刻地领悟了呀。”
“比如,熊老师让你们预习对吧?预习后你和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有一个连接,那老师讲的时候,你就会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没有第一步的连接,那可能那节课老师讲的时候,你的主要精力就只是和学习内容连接而已了。”
我一口气举了很多女儿能理解的例子,她没有再问我问题,似乎有所体会。
接着,我打开绘本书给她读,她说:“这本读过了。”
“那你还想不想听这本?还是换一本?”我和女儿确认。
“还是读这本吧。”女儿回答。
“我想问问你,你听重复的故事,每次听到会不会听到不同的内容呢?”我继续启发女儿。
“会,好像每次听都会发现有新的内容。为什么呢?”女儿疑惑地问我。
“温故而知新呀!”我笑着回答。
接着,我们读故事、关灯睡觉......
有时候,我们误以为教育孩子就是纠正孩子的错误,任何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其实都是孩子借此来学习的载体。
教育更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