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微课讲稿

一、视频导入,引起兴趣

视频:叶永烈先生的发言

过渡: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一个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发一位科学家思想的闪光。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走入课文,接着学习叶永烈先生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首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然后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

那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第一学习作者怎样有序的组织事例来论证观点。

第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三、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

(一)明确观点:

出示: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这句是文章的开篇,听起来有点拗口难懂,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指真理的产生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发问、追问,解决疑问。“一百个问号”是虚指,指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解决疑问,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出示: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解释:司空见惯

?一!含义

(二)学习作者怎样有序的组织事例来证明观点。

是这样的吗?作者到底是怎样有序的组织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3~5自然段。

看看三件事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是的,这三件事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他们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突出现象的“小”“司空见惯”。然后再写作者因“现象”的而产生的疑问,追问及探究过程,最后写因他们得出的发明或发现。

第一个事例:

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下面的文字,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画出事件的起因。

伊尔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是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花,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花上,爱花的波伊尔急忙把冒烟的佐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的变红了。波义耳立刻敏感的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表述:

事情的起因是爱花的波依尔顺手摘了几朵紫罗兰插入花瓶中,结果不巧的是他的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滴进了紫罗兰的花瓣上,爱花的点儿,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结果滴了盐酸的花瓣竟然奇迹般的变红了。

从“敏感”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我能体会到波义耳平对待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的小事,都十分留意,都会仔细地想一想,愿意去弄清楚明白。

是的,敏感的波义耳立刻发现问题展开思考:

出示: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波义耳发现这个奇怪现象的心情,他特别的好奇,又迫不及待地想要弄清楚这个奇怪的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作者仅仅用了一个词“许多”,概括了实验,但是我们知道实验的过程绝不简单!

判断出这种物质是什么需要做实验,要了解别的植物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物质也要做实验,别的酸对这种物质是不是也有反应,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还需要做实验!

在这些众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筛选寻找植物,还是在实验中,观察不同植物遇到的颜色细微的变化,需要大量的工作。当然这些试验,也许有的成功了,但有些也许就失败了,还需要重来,科学的探究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波伊尔从众多的植物当中找到石蕊,做出能测出酸、碱的石蕊试剂,仍不能满意。

因为这种试剂是液体,在保管和使用上都不方便。于是,波义耳开动脑筋,探索研究,最终和助手想到把滤纸,剪成一片片的小条,放入石蕊溶液中泡了一段时间,利用滤纸吸收一些石蕊试剂,然后用镊子取出晾干,制成了石蕊试纸。所以今天,我们才用到这么便捷的石蕊试纸。只需要放入溶液内浸渍一下,即可判断该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精益求精的品质真令人敬佩!

他有一句著名的话:人之所以效力于世界,勤多在实验上下功夫。

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视频)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个小故事,作者先告诉我们波义耳是从身边细微地,特别平常的小事中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地追问为什么,最终有所发现。

发现问题一一探究问题一一发现真理

那么同学们,请大家读一读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呢?

是呀,第二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也都是科学家们从细小地,微不足道,偶然发生的小事中发现了契机,进而不断地问为什么,努力的去寻找答案,解决心中的疑问,最终找到了真理。

是呀,溅在盐酸的花瓣变红,地图上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凹凸的部分刚好吻合,小孩子睡觉时眼睛会转动。这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多么常见的,多么微不足道,不足为奇!

可是科学家们为什么能从中发现真理呢?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从这些标红的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学生:魏格纳认真的、大量的阅读文献,还搜集古生物学的知识,课文中还介绍他甚至注意到了蚯蚓的分布。我想他解开谜题的过程当中,一定遇到过很多的艰辛,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才总结出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只有又对和反复这两个词,但我觉得阿瑟林斯基探索过程一定也简单。我从一个资料上看到,他在长达33天的时间里,和他的导师居住在一个山洞里,没有接触时钟或日光,以此来发现一个人在没有外部信号的情况下的睡眠节奏。由于他们的实验发现,我们现在知道睡眠的不同阶段的存在,了解了睡眠的周期,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睡眠质量。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反复的漫长的不断追问实验探究,最终科学家们才能有所发现和发明。科学研究没有侥幸这回事,即使最偶然的发现,要想成功,也都和科学家们能够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有着必然的联系。

七八自然段

孩子们,孩子们,课文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真理的诞生并不难,他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从这些语句中我们感觉到真理,发现真理好像并不难并不难。


可是第八自然段却告诉我们整理的诞生并不容易,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这两段话看起来结论是相互矛盾的,你怎么理解呢?

是呀,作者说发现真理并不难,是为了增强我们人类追求真理的信心,激发人们不断追问,不断探索提高人们的勇气,然后又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并不容易,是为了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不能一蹴而就,偶然的机遇只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我们要学会从司空见惯中,见微知著,因为真理往往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前面有一句话:把一个问号拉直,就是指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让我们用叶永烈先生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课文内容的学习。

视频

同学们,语文的学习不光是听、读、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要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那么要怎么写一篇议论文呢?

写作方法:

一、首先要确立一个观点。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表明了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态度。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能给人启发。

二、围绕事例选取恰当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注意详略。

在这篇课文里,作者主要讲真理和发问之间的关系,所以他讲了波义耳尔的对盐酸滴在花瓣上的,花瓣的变色,一连用了三个问号,讲了魏格纳发现南美大洲大陆东海岸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相互吻合,提出这不会是一种巧合?以及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的一连串问题,充分的论证了发问和发现真理之间的联系。

科学家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一定也经历了许多的艰辛,可能做了无数次的实验,也失败过很多次,作者为什么没有详写,因为这不是他要论述的观点。如果他写“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观点,那他可能就同样的波义耳事例,他会非常具体的写波耶尔怎么样进行的实验,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去去选取不同的花草,成功了多少次,失败了多少次,所以,我们写事例,一定要服务于我们的观点。

第三,在不同的事例中之中加上过渡语,这样能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比如这篇文章当中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过渡语就能突出这三个事例的相似性,能把它们连起来,更好的印证观点,读者也能更加信服。

简单说:提出观点——用事例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你学会了吗?今天就用我们学到的方法来完成课后的小练笔,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