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于社会;四十岁能掌握各种知识;五十岁懂得了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对各种言论融会贯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出礼的准则。”
【我思】
孔子73岁时病逝,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自述的人生总结,从十五岁到七十岁,跨度六十五年。成圣之道在于磨难,顺境是出不了圣人的,即使是释迦摩尼,也是毅然放弃了王子的享受,在红尘磨难中苦修,最后才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而孔子寥寥一句话,已将磨难尽写其中。
出生、有志于学、踏入仕途、周游列国、患病而卒。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身影延续了几千年。
01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虽然这层关系跟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一样,隔了许多代,但孔子父亲叔梁纥即使因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但也仍有陬邑大夫的官职。那时候的“大夫”可不是医生,而是对“仕”的统称。像孔子父亲这般在“大夫”前面还有“陬邑”二字的,就代表孔子父亲是有官职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人”。
然而,出身贵族的孔子却并没有享受到多少贵族的“福利”,其原因就是在于孔子是“野合”而出。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生母是颜徵在。叔梁纥因正妻生不出儿子(生了九个女儿),又不喜小妾生的有足疾的儿子孟皮,于是想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的三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但两人年龄相差悬殊(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为婚于礼不合。年龄不是问题可能哪个年代都一样,两人就在尼山居住、怀孕并生下孔子,这在当时就叫“野合”。
出生后,孔子也没有享受到“公子哥”的生活。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父亲死后,生母颜徵在、孔子、庶兄孟皮三人就被正妻逐出家门,到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也就是说孔子从记事起,就已经是孤儿寡母,连带着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哥哥了,其生活可想而知。
02三十而立
三十岁前,孔子已经生子,在鲁国先后担任管理仓库、畜牧的小官。但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到三十岁时,孔子已经小有名气。这期间,孔子向郯(tán)子请教礼制。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03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到四十岁,孔子经历了鲁国内乱,逃到过齐国,收到齐景公赏识。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孔子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自觉“不惑”。
04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岁到五十岁,没查到孔子具体经历了什么,只说孔子因不满家臣掌政(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退隐修《诗》《书》《礼》《乐》等,但也有参与鲁国政治,从主管司法到参与政治斗争,最后在五十五岁时开始了周游列国。
05六十而耳顺
五十五岁开始,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有被问政的时候,更多的是因为迫害、战乱等原因被困路上差点饿死。六十岁时,孔子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别人骂他像条“丧家狗”,他听了反而欣然笑道:人的样子,并不重要,说我像条丧家狗,然哉!然哉!这时,孔子已能正确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是谓“耳顺”。
0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继续周游列国,经历没有什么改观,一样的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终于在六十八岁回归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时期,孔子先后经历了丧妻(孔子夫人亓官(qí guān)氏去世)、丧子(六十九岁,儿子孔鲤去世)和丧“爱”(七十岁,最爱的学生颜回去世)。要说唯一的安慰就是其学生开始崭露头角:弟子有若(即有子,之前很多话都是他说的)在吴国讨伐鲁国的战争中参战有功,帮助鲁国战神了吴国。弟子冉有率领鲁国军队抵抗齐国讨伐获胜,孔子得以周游列国十四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直到七十三岁,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