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资源
1、概念
课程资源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
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2、分类
(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3)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分: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2)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二、课程评价
1、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
观点:以目标为中心;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斯克里文
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
观点: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①背景评价
②输入评价
③过程评价
④成果评价
三、课程设计
1、概念
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设计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泰勒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概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观点: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