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灵感的堆积,早晚有一天会把它们都写出来。
01
我也喜欢把自己醒着的时间填的满满的,没停下来就是充实的一天,觉着很踏实,很快乐。后来看了这张图片,我一直在想,我的生活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做的哪件事是瞎忙活,哪件事才是真正的充足。
上学的时候,目标很简单,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即使对未来仍然感到未知,但是努力学习拿奖学金,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能力,丰富简历,这些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应该的事,所以那时候闲下来,就会捧上一本书,拿到图书馆去啃,就算不是专业书也觉着读的有营养, 有意义。
现在,我们毕业了,整天的学习,变成了成天的工作,工作占据了醒着的大部分时光,以前学习为了一份好工作,现在工作为了挣很多钱,所以我们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最终的目标可能就是挣很多钱。所以实习的那会,闲下来的时候在掏出一本书,似乎不觉着很踏实了。
或许这就是从学生到社会青年的转变,或许是因为两个阶段的目标不一致吧。
可是,总有一个问题开始围绕着我,“人活在这世上,为了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活着。”
02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初次读鲁迅写的《五猖会》,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后来看点评才明白,作者强烈谴责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补习班有个孩子跟我哭诉“老师,你说怎么办,在家就是三无,无电视,无手机,无电脑。”农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惜花重金送去好学校,好学校也没让他们失望,接触不到外面的生活,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甚至体育课都上了数学。
农村孩子为高考甚至失去了一种本能------玩。在完全封闭的学校,读有营养的书,看可以提高英语水平的电影,养成别人玩也要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让你每次在玩的时候都产生一种罪恶感。
放开胆玩本是一件水到渠成自在的事,而现在似乎成了这群孩子的悲哀。
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慢慢开始学习一种技能------享受,享受生活。孩子般的天性是享受生活所必备的。所以我们把曾经扼杀在摇篮里的天性,又慢慢的捡回来。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把过去16年都没接触的新鲜玩意,好好体验一遍,从而升华脑子里对这个世界原本理论的认知,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了转变。
后来996的工作制再一次压制了走向社会的青年们的天性。我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早起晚睡,几乎醒着的时间全都在工作岗位上,没有自由安排其他事情的时间,没有精力过得精致。
03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大海,和百花盛开的峡谷。
所以,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来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目标的话,那就是活着,然后度日消遣,享受自由与生活,看潮起潮落,花谢花开。所以其实你做的所有事根本没有“瞎忙活”和“充实”之分,在生命的长河里,它所起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在者说,人生本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又何必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整个明白,分个对错,讨论一下值不值得呢。如果你喜欢,做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说“我们要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所以她延迟入学,选择支教一年。
后来我找了第二份实习,朝九晚五,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也开始细细的品味有了工作后的新生活,这样的日子才最像生活,最像活着。
可是,在这个浮躁的世界,谁又能轻易的独善其身,追求所向往的生活呢,所向往的生活,又何尝不需要通过没日没夜的工作来实现呢?
04
二十多岁,对手里拥有的一切,只想控制以求永恒,因而为未来的诸多不确定而莫名烦恼,错过些美好。
四十多岁,知道烦人和事,没有永恒不变,一念阴阳。唯一把握的住的,便是眼前的时光。
所以,20多岁的人们,无需太过追求向往的生活,好好珍惜眼前的时光就好,这些时光也可以变成你的诗和远方。
惠姐办了一个补习班,教一群初中的孩子,又无奈又开心,有的时候,他们解不出数学题不想回家,有的时候来的早早的在那背《论语》,有的时候一起讨论问题,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一群求知若渴的孩子,浓烈的学习氛围;遐时,也会听他们吐槽身边的人和事,跟他们一起斗斗地主,打打荣耀。偶尔也做做蹲起,可这招似乎并没什么激励作用。
我想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陪他们成长,教他们知识,教他们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的时候誓死不休,玩的时候又像个全能浪子。
他们还小,不懂生活,而于我来说,只愿坚持本心,珍惜眼前时光,好好享受生活。
好了,惠姐庸人自扰,给自己整了一个难题,又自己瞎叨叨解决了心中所惑,完美。配一张雨后的美景吧,虽然拍的不太美。突然爱上我家卫生间这个地理位置,看外面美景,真心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