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千里走单骑,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关羽。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清代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
说起关羽的死,不得不说到荆州。荆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由于地理位置的显要,古往今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吴将吕蒙白衣渡江,骗混过蜀国守将,消除掉烽火台,轻松夺得荆州。腹背受敌的关羽被迫退守麦城。无粮草无援兵的情况下,难以突围,直至被吴将所杀。
为什么会被吕蒙偷袭成功?当时关公与魏国在战襄樊,气势如虹。魏于是联合吴,牵制联击。关公虽有万人之勇,可设立的烽火台不举失去报信作用。加上吕蒙诈病偷袭,乘人不备。三角形最稳固,三点互相牵制。这是三国得以久存的根本原因。或许其中不应该与东吴失和,可于公关,可谓强人所难。如果说关公没有大局意识,或许归根于其性格上的一些自负。但总体上且以为,失荆州是一定的大环境下的必然。非关公一人力所能挽回。
为什么麦城成了孤城?邻城江陵、公安蜀将不思救援,轻而投降。因为关公之前责备其运粮不力,要秋后算账。况且守将中还有刘备亲戚,实乃贪生怕死鼠辈。孟达刘封不愿出兵相救,因与关公有嫌隙。
后来有人“调查”,说上庸离麦城距离遥远,远水难救近火。再说,人家根本不愿施救。把这样的一群人安排在重地荆州关公周围,在一定程度上,起的不是鼓气而是泄气之举。这样,大环境下失天时,孤立无援又失地利人和。关公似乎走到了无法解开的死棋。
墙蹋众人推,树倒猢狲散。面临强敌进范的现实,试问能有几人仍然能坚持?去坚持原则,坚持立场,坚持正义!为了个人的利益,牺牲国家的利益,放弃忠诚、良知、情义的,是不是大有人在?
真的是由于关公个人自负,严历,自视甚高,而导致生嫌埋怨,陷入孤立无援吗?换句话说,真的是关公做人的失败吗?
当初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用金钱美女来同化挽留关公。关公还是过五关斩六将,弃曹而去,一定要去寻得玄德哥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可以说忠义两全。这样的人,人品立场会有问题吗?
而为什么还有人看不惯,对他怨生嫌隙,致其生死危难而不救呢?要我说,这世事总难周全,人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就算你做得一百分,也不可能讨得所有人的喜欢。何况自己做不到的,还常常去要求别人。总有这样的一些人,挑三拣四,说东道西。甚至事不关己,还要说个嘴上痛快。
是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是先做人后做事,还是尽力做事不考虑如何做人?在古老的中国,这大概是个很有渊源的话题。朋友们,不妨留言指教一二。
关公生前,或许得罪了不少人,诸如孟达刘封之辈。可他做事为国尽心尽忠是无话可说的。乃至如今,世人尊其关公,做为武财神来叩拜供奉。足以说明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关公都是令人称赞的。
他尽管是有些刚直傲气,然其是真有本领。这样的人,就算拿到现代,也少不了会有许多的人来嫉妒,算计,和不喜欢。
尽人事,顺天命。所以,做事尽可以认真尽力去做。做人还是去做自己。特意讨好谄媚,对不起!我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