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尺度要求学生

今天的写作主题是评价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时候,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即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绝对服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严”要求就是让学生听话,学习好。而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标准也只有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这就使学生中产生了诸如:高分低能、有才无德、厌学等一些问题。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呢?那就是教师应换个尺度要求学生。 

一、换重视学生的分数为重视学生的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影响,许多教师评价和要求学生的唯一尺度就是分数。教育改革之后,虽然在学生素质方面有所重视,但是应试教育已经根植于教师的心中,使教师很少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要求和评估的条件。

在学校里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对某一个学生讲:“你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能做什么?”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正是这些被教师担心“能做什么”的孩子,在走出校门投入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干出一番事业的不乏其人。而那些在老师眼中“不成问题”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些却成了弱者。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的报道也已经是屡见不鲜。 

即使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差异表现的也很明显。一次看完电影之后,剩下几个孩子没有家长接。其中有一个特别调皮同时成绩也很糟糕的孩子。他并不像其他的学生那样在原地等,而是不断的在人群中穿梭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所说的不省心的坏孩子。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跑到了一辆停  在影院门口的法院的汽车旁。并不否认,孩子的妈妈在法院上班,但从车里下来人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们不是这个孩子要等的人。但这个孩子并没有走开,却与这些人交谈起来。说了些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上了车、还帮老师带走了一个没有家长接的同学,并且安全到家。然而成绩相对较好的“乖孩子”,既没有下去寻找家长的勇气,当然更没有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找陌生帮忙的能力。他们只是小鸟依人似的守在老师身边,一直等到家长的到来。 

这件事不能不诱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常受老师批评的学生,反而更有机会成功?答案是:受惯批评的学生,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承受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走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不怕挫折,能知难而上。而被教师表扬惯了的学生,正是缺少了这种能力。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不让他们做一点家务,不让孩子踏入社会一步,稍有空闲,也要把孩子关在屋里,去背书本知识,可这样做正是让孩子失去了到社会中锻炼生存能力的机会。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今后更好的生存。正如新课程中所指出的,要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书本作业的同时,也应该布置一些能力训练作业。

  二、换以“才”做选材标准为以“德才兼备”做选材标准   

“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这是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德才兼备”这四个字。 

然而从古到今,国家选材用人,都是以“才”为用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过去的“八股文”,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考试。古代选出的人材做官后,有卖国求荣的、有损人利己的、有假公济私的。如果今天还采用这种古老的用人标准不变,不也会出现这种 问题吗?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大学生到一家外企公司应聘。应聘的人很多,却只有一个人能够留在公司。当这位大学生斩五关过六将经过了各种面试,踌躇满志的等待最后一轮的竞争时,他和其他几位应聘人员被领到同一间屋子里休息。当然,这个屋子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对手。这时有一个人很紧张的大叫道;“糟糕,我的笔丢了,怎么办呢?”大学生望望这个人,本想借他一支用,可转眼想到这个人在面试时所有的优秀表现,不免心有余悸,赶快低下了头。环望周围的对手,有的在幸灾乐祸,有的则装者没有听见,有的也同自己一样,而事实上,他们每个人都带了足够的笔。 

就在这时有一个声音响起:“我可以借给你一支。”当大家不满的向这位对手望去时,看到的是诚恳而又友善的目光。就在大家笑他傻时,公司老总出现了,向大家宣布道:“这位肯帮别人的小伙子被录用了。”接着老总又说:“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培养训练出来的;而善待别人、与人合作的品质,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不易得到的,也是最宝贵的。”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关注本身并不只是指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使学生在学科知识获得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心,越来越有教养。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外来思想对我国文化冲击很大,做为这种新形式下的教师,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三、换挑剔学生身上的缺点为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 

教师手中的这把尺子,过去一直是用来测量学生身上的不足。从学生入学那天起,就能不时听到老师说:“你不能那样  做;你不能这样做。”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步,可结果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的,学生开始失去自信,或是故意对着干。与其用挑剔学生身上的缺点的方式伤害学生的自信,倒不如用寻找学生身上优点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一班有个学生经常不写作业,刚开始老师也经常是苦口婆心的讲一些大的道理、吵他、甚至对他进行所谓的“饥饿”教育法。但结果是:这位老师陪他挨了几天饿。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交了一篇小诗,想象奇、语言也很真执。于是,这位老师就以此做为他身上的闪光点,在班里表扬他。老师第一次看到了他自信的目光,也是第一次看到他脸上流露出的喜悦。在受到这一次的鼓励之后,他开始写作业了,更让这位老师意想不到的是,他开始做只有少数人才做的“资料收集”了。 

对于学生,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努力的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那怕这只是萤火之光,也把它看成是“燎原之火”,去照亮学生的身心,达到“燎原”的作用。

  四、换横向比较的尺度为纵向比较的尺度 

无形中,教师总要在学生中间进行一番比较,也总是把比较的尺度横着放,以“一刀切”的态度评价学生,忽视学生自身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于是就常能听到老师这样对学习不好的某些学生讲:“你看XXX同学,学习是多么认真刻苦,你怎么就不能身人家学习呢?”;对某个不讲礼貌的学生说:“你怎么不能像XX同学那样,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呢?”这样的比较,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破罐破摔。  一

位老师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中,到了第三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已经达到背诵全文或文中的一个段落。此时他的教学目的也已经定为:体会文中思想结合自己的感受读、背文章。当这位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读出、背出自己的思想体会时,他们班最差的一个学生走到他的身边,很诚恳的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认真的读熟第一自然段,可不可以把读第一自然段的机会留给我们小组?”听了这句话后,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师的震惊。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大声的训斥这—个学生,而是深情的看着他那双饱含期望、真诚的眼睛。因为他明白,这一个孩子一直都是在别人都已经学会时,还没有在脑子中形成真正的思维。而这一次,他是为了小组的荣誉才有勇气向我提出这样的要求的。从这件事之后,这位老师经常鼓励他说:“你认识的字更多了,我真是太为你高兴了,加油呀孩子。”而他也果然一改平日“抬不起头来”的形象,变的敢说敢讲了。虽然还是倒数,但他在不断的努力。 

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学生,就像是要求一个先天智力低下的儿童达到正常儿童的成绩一样不符合实际,当然这样的比较很少出现,但关于“差生”和“优生”之间的比较却随处可见。正所谓十指伸尚有长短,又怎么可以要求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呢?  对教育工作者,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承认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对学习成绩如此,修养礼貌也是如此。要知道,受过良好家教的孩子远比流浪儿有礼貌;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远比山里娃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消除两者之间的差距,这需要时间。在这个消除差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差异,还要尊重这一差异,并把比较的尺度竖着放,拿学生的今天和他的昨天做比较。时刻看到学生的进步,时刻提醒他们:“你比昨天进步了。”这样的比较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就容易取得成绩。也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才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