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苏东坡、苏仙。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父亲和弟弟
父亲苏洵是三字经中“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原来这位大家并非从小好学呀~,历史记载这位文人虽然起步晚但是非常刻苦!
弟弟苏辙和苏轼关系非常好,与哥哥是历史上难见的“亲情骨肉”。
仕途
父子三人是一起进京赶考的,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北宋的大文豪,文学领袖级人物),因为当时作弊的非常多,欧阳询就主张考试的时候写心中所想,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好机遇。当时欧阳修在看试卷的时候拍岸叫好,但是当时试卷是糊名的,欧阳询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给了第二。但是他对苏轼是真的很喜欢,大加称赞,苏轼一下子名声大噪,每出新作即刻就会传遍京城。
苏轼去陕西任职的时候年轻气盛和当时的太守不和,过节时太守请他喝酒,他不去,太守给了他一张罚单“八斤铜”,苏轼很气奋。不久,太守建了一座亭子,请苏轼写一篇文章,苏轼就在文章里面“报复”了一下,他说,这个地方以前处处亭台楼阁,如今都去哪儿了。没想到太守看到之后没有生气,命人将原文一字不落的刻上去。多年后,苏轼在给太守的墓志铭中表达了自己年少不知事的歉意。
苏轼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政治灾难就是“乌台诗案”,因为他是诗人笔端下难免会带些个人色彩,再加上当时新政变法,那些新党抓他小辫子,诬陷他,皇帝就把他投进了监狱。当时也是因为他的才情,有许多人为他求情,皇帝也就顺着下了台阶,将他贬到黄州。
在监狱中时,苏轼以为自己会死,就藏了一枚毒药,他和儿子约定,如果儿子给自己送鱼那就是自己要死了,中途因为儿子要去筹钱,故将送饭一事托付给亲戚,亲戚为了改善伙食就给苏轼送了一条鱼,苏轼伤心不已,好在后来活着出来了。
在被贬黄州的时候,一开始苏轼无处落脚,就住在寺庙里的一间小房子住下来。当时,他把每个月的钱分成三十份挂在高处,每天只有150钱,量入为出,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有一个好友在他被贬之后也跟随他来到了黄州,他跑去和官家说苏轼的情况很紧,官家便给了苏轼50亩荒地免费种植。因为这片地是城东的一片坡地,所以他效仿白居易为其起名叫东坡,自称东坡居士。
苏东坡刚到黄州那会儿郁郁寡欢,也因此参悟佛教和道教,并有所启发,苦闷也减了不少。
当东坡居士开始重地以后,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心帮助,他也时常混迹与农民之中,他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就说“我们来讲讲故事吧?”可是农民没有什么故事说,“胡乱编造也可以”,也编不出来,“讲讲鬼故事也行”,没有鬼故事,“那好吧,我来讲故事”……由此可见他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苏东坡发明了一味美食“东坡饼”。有一天晚上,他和寺庙里的方丈一起讨论佛法,饿了,方丈让小和尚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这个时候只有一碗面条,小和尚去厨房用油煎,结果睡着了,苏东坡忍不住去厨房看看,结果发现这个东西还挺好吃的,于是他告诉一家店的老板给他做这个好吃的,因为这个方法是苏东坡告诉世人的,所以这个美食便叫做“东坡饼”。
当时有条禁令是晚上十二点以后不得入城,禁止宰杀耕牛。苏东坡却屡屡犯错。晚上他和好友在东坡喝酒论诗,喝的是酩酊大醉,有一好友家中耕牛生病了,便回去载了,大家一起烤牛肉吃,晚上回城的时候,他是翻墙回去的,翻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也是在黄州这个地方苏东坡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从《定风波》可见一斑: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潇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