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学”是哲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哲学离不开对我的思考及世界的追问,考虑的不再是面包牛奶的事,关心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我与世界如何相处的问题,是高度抽象化的,否则哲学不解决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能将哲学中的概念等同与具体的事物,例如,不能说水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物质”,哲学中的物质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东西。所以理解阳明心学假如常用实例言说,“心学”就可能变成面包学和牛奶学,使其庸俗化。难以抵达其根本。
二、一旦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就不再属于任何时代,尽管有时代的烙印,但它是超时空的,具有超越时代的属性,所以伟大思想能顺利实现穿越。这也是人类这一族群超越其他物种的重要因素。伟大的思想一定是要尽可能摆脱枷锁的。
三、在“致良知”中,常在“诚明”和“明诚”中迷惑,这里我引用钱老的一段话来说明,钱穆先生《中国文化精神》:“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这里要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又由诚而进到明。比方说他看见父母亲尸体被狐狸咬,他才觉得尸体该埋,这就是由诚到明。如我们的性情而产生出我们的事业。这是由明到诚。把人文陶冶和天然禀赋和一起来,这就叫天人合一,天生了人,人也可以产生天,所谓“赞天地之化育”。
四、我想在晓东文章处续一部分:
李镇西老师常讲的一句话:“只要是面对心灵的教学就永远不落伍”,那天想了一个多小时,其实用在喝茶和教师专业成长也实质上是一回事,外显的活动有区别,但是这些活动的根子处是相同的,所以活动表现不同,但内在是相同的,喝茶悟到的茶道对教学也是有益的。
朱熹:“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阳明微微一笑,答曰:我同意你的观点。“致良知”既要在事上磨,更要在根处找找,根处就是一回事,哪有“分别心”,“知行合一”何有此物彼物,没有此时他时之分。
根处找到了还需要不断体察,增强物我的感应能力,和根处建立起合理的联系,“明诚”和“诚明”不应该分开的,这也是今天我想把“知行合一”再聊的靠近方法论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