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有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需求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达到一定的程度,会产生强烈的渴望感和追求欲,继而产生爱,成为个人的爱好陪伴一生,需求会变成爱好。
举个例子,人在饥饿的时候,生理需求需要食物满足当下的惶恐感,当惶恐消失,需求结束。但遇到特别的美食,给视觉和味觉带来巨大的冲击,滋生了更多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爱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在无聊的时候,虚无感会激发自己的心理需求,通过个人兴趣如看电影玩扑克打球等等解除自己的虚无心境,但无止境的虚无感会让人欲罢不能。有些满足心理需求的东西是具有一定魔力的,当投入大量的精力进去,就会依附在人身上很难离开这个魔友了。
所以很多哲人都是有目标和理想的生活,虚无的状态往往是庸人的专利。
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让我们的生理需求或是心理需求变得有价值和意义,摆脱虚无状态,形成良性循环?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观念。对于一个对生命意义都没有思考过的的人来说,需求就是一种本能。而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的需求都会和自己的理想相适应,每一次的渴望与渴求,都是有价值的满足。
真正的需求应该是这样: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理想的路上,激励自己渴望它,然后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