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尾,相比往年,媒体报道的风投项目减少了,孵化器也减少了,不管是投资人、孵化器或FA,或创业者,大多都冷静了。
谋生存,后求发展,创业者思考更多的是在资本寒冬里活下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就像很多500强大公司在创立伊始,目的并不是计划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只想着活下来,什么能糊口就做什么。摩托罗拉是做电池维修起家、IBM是做天平称起家、德州仪器是从石油勘探服务业务起家,3M公司开始时是一家金刚砂矿场,索尼最早也是想开发产品,电饭煲,高尔夫球机都失败了,仅靠生产劣质的电热毯才勉强维持经营。即使这些伟大的企业也不得不承认,在创业之初他们想得最多的只是谋生存,求发展对他们来说也曾经遥不可及,是天方夜谭。
白手起家,优秀到卓越,再到基业长青,这样的演进,就像武侠小说中从小和尚到扫地僧的修炼,更像是一场死亡游戏,白手起家的初创公司往往都是九死一生,大多在成立不久后便被另外一些优秀的企业迅速给灭掉,剩下了一批优秀的创业继续相互厮杀,而其中的大部分部分企业又会被一批卓越的对手蚕食掉,剩下的更是凤毛麟角,但就像尼采所说,“那些没有消灭你的,将会使你变得更强大。”,强大到最后才就是基业长青。
柯斯林通过对大量的优秀、卓越的企业调查发现,活下来的初创公司,都是优秀企业,但优秀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敌人,绊脚石。从优秀到卓越的爬升,柯斯林认为关键在于牵头人及团队需要具有第五级经理人特质:谦逊和意志(公司的灵魂所在),还需要优秀团队和企业文化,学习刺猬理论等等。
其中,刺猬理论的作用在公司早期尤为明显,刺猬理论来源于希腊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刺猬只知道最重要的一件事,聚焦聚焦再聚焦。有很多创业者看到遍地是机会,总觉着,旁边的项目,以及旁边的旁边的项目,只要自己稍稍一用力就唾手可得,尤其是在活下来之后,更会担心只做这一个项目,就会失去那一个机会,往往会选择都去涉足,但又由于精力和资源受限,只能做到浅尝辄止,未能深耕,从而失败。德国人西蒙写了本书《隐形冠军》,列举了德国很多不是特别知名的公司,他们都是聚焦细分市场、专业领域,相信专注的力量,在世界范围了拥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也有很高的利润,他们是一群坚定不移地走着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的人,他们的很多做法也和现代管理的常规教条格格不入,西蒙说,“隐形冠军”企业的成功之道,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的公式,A+B+C=成功,A意味着勤奋,B意味着智慧,C意味着闭上嘴,埋头继续干。
日本人在这聚焦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大前研一在他的书《专业主义》中提到“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无处退缩。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越国界,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区分变得更为清晰,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专家才能在全球化经济社会站稳脚跟”,强调的就是匠心精神,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不过一直强调匠心的日本最近貌似因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大规模造假丑闻持续升级,恶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匠心精神也备受质疑。)
在通往卓越的路上,柯林斯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技术永远只是加速器,不能迷信技术。就像晶体管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肖克力,作为科学家,技术是一流的,但是做为企业经营者却是失败的,只是成为了仙童、TI等巨头公司的孵化器。
从卓越到基业长青的研究,柯林斯在斯坦福大学时,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以及其参照公司,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惠普、迪士尼等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司,试图寻找卓越公司基业长青之道。
这些最持久、最成功的公司的基本特质是他们保存一种核心理念,同时刺激进步,积极改变了除核心理念意外的任何东西。而保持核心和刺激进步又像中国太极图案一样,二者是兼容并蓄、互补互动的,并没有极端地去强调利润或是增长,而是相互调节到一个和谐状态。基业长青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司既要有核心价值观(长盛不衰的保障),又要有使命感(赚钱之外存在的原因)。
最后柯林斯还提到,这种发展观念既适用于企业管理,同样也适用于人生与生活,人生本就是打怪升级,但始终你需要太极一样的平衡各种得失。
但无论如何,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活着,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