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届的【东方美学引领世界新时尚国际论坛】上,都会有一位老炮级别的嘉宾,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将全场观众的情绪引向高潮,本届论坛这样的大咖正是马家辉。
香港知名传媒人、专栏作家、主持人、文化评论学者,看到马家辉的这一串头衔,我们想到的大概是个相当学术、一板一眼的中年大叔,事实上,他还可能是个著作颇丰、幽默缠身的文艺老炮。近期,马家辉推出了以30年代香港为历史背景的新作《龙头凤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特有的港地鲜活生猛,风月旖旎。
12月15日,在由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办事处主办,深圳市时尚文化创意协会、大浪时尚城服务中心承办【第四届东方美学引领世界新时尚国际论坛】上,马家辉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之一,以“E时代的都市美学”为主题,用精简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生活案例深度解读了互联时代的都市美学。
E时代的真假自我
香港艺术家曾章成有一组非常出名的陶瓷作品——“清醒梦”,这一组合有很多张不同的脸,有些是痛苦、挣扎的表情,有些是非常高兴的表情,不管什么表情,都有它特别的含义,有一点庄周的意味,我们到底是处于梦境还是意识清醒?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梦,什么时候是真实的?这很像我们在E时代虚拟世界的另一张面孔,有不同的喜怒哀乐。我们在虚拟世界跟别人接触,可能连自己都不太清楚哪一部分是真我、哪一部分是假我。
E时代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期待发生了改变
理解一座城市,要细究每一个城市的关键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它们怎样组成一个城市,我们对它们有什么感觉,以及我们跟这座城市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60年代之后,城市规划不断被社会学、城市美学颠覆,大家的观念不一样,期待也不一样。都市的意象与美感,来源于哪里?比如基于广场诞生的广场舞,广场是社区生活空间,是开放的公共空间,会有限定人行为规范的使用制度和政策,比如香港的公园、地铁站都有一套英国遗留下来的行政管理制度。
最近香港发生了很多在公共政策上的争议,比如香港湾仔码头,很多地方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shopping mall。到底什么被认可、什么不被认可呢?这是要讨价还价的东西,有学者基于研究提供的知识基础,有掌权者的博弈,还有民众的共同记忆,大家在开放的情况下讨价还价,共同追求整个城市的美好生活。
什么是都市美学指标
光影、声音、建筑物、色彩,这些都是美学指标。整个城市能不能把自然和人为的东西用一种美好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美学指标所强调的。
最重要都市美学指标的是活动,既包括人们肉身的活动,也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虚拟活动。肉身是你的身体、服装、和造型,还有身体所展示出来的状态,比如坐姿、站姿、讲话、谈吐,讲话的语气、表情。虚拟部分,比如微信、社交平台,你在里面有代号、有身份。
在E时代,一个城市被允许有多少个活动空间,被允许有多少虚拟的活动自由,这其实也是一种城市的美学。你觉得城市有自由的美,整个人状态放松,当一个人的自由不是那么充分的时候,状态是绷紧的,肉身也好虚拟也好,这种活动状态也是城市很重要的美学指标。
思考美的同时也必须认真面对丑
谈了城市的美,我们在香港也好,在很多地方也好,觉得环境还不错,可是从衣着打扮到谈吐、到姿态都是乱糟糟的。当我们口口声声说要追求美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忍受丑?为什么一个城市在规划中,或者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忍受丑的东西?
人们对丑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丑来源于哪里?是在于建筑物,还是在于某一种权力的根源?如何把丑去掉?真的删掉就没了吗?这些概念其实都值得我们探求。
互联网是保存美感的另一种力量
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工具、管道和体系,相对它的浅薄性、快餐性,我看到的反而是它保存美感的可能性。虽然每个地方的城市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化牺牲了一些传统概念里的美学,因为它没有实用价值,就可能更不被欣赏、消失得更快。
互联网除了对知识、信息的快速传播,还会给年轻人一种鼓励,他们可以透过互联网找到很多关于冷门工艺品的知识和资讯,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这种文艺嗜好的沟通逐渐肯定了美学的意义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同好。打破年轻人的孤立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般被称为冷门的美感文化的壮大也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看到互联网有力量的一方面。
互联网的出现让万物通联,一切都变得没有隔阂,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好,也有海量世界扑面而来,从具象的城市景观到抽象的审美文化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美与丑的审视、愈加自由的时代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