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又清明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明又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我们来说,清明节绝不仅仅是休息娱乐的假日,更是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期。作为承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更新、升华;而当代人在铭记、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赋予清明节更多时代内涵与现代活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随着节令习俗从祭典性向娱乐性与礼仪性的演变,踏春出游、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活动在唐宋时期也逐渐成为清明节的另一项文化内容。扫墓祭祖渲染了清明节的肃穆,踏春出游则展现出清明文化的灵动。这一对看似矛盾却又融为一体的节日色调,赋予了清明节更为深远的文化内涵。在草长莺飞、层林渐绿的阳春三月亲近自然、感受新生,一驱内心的抑郁与冬日的寒气,这是顺应天时、人地和谐的最好展现;而将春天蓬勃的生机与缅怀先人的悲凉共置心中,又展现了古人悲欢与共、生死并置的人生哲学。所以,清明节不仅彰显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庸文化,更塑造了“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生命境界。于是,中华民族便有了直面生死的勇气与豁达。

“清明一霎又今朝”。经典而不封闭,规范而不拘囿,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在传承历史底色与文化积淀的同时,时代应赋予其更多的现代气息。

追忆先人,是清明节传承不绝、延续至今的核心文化内涵。天下之人皆有父母,族群各有祖先,民族亦有本源。这种“我是谁”的心灵追问,扎根于每位华夏儿女的心中。纵使生活散于五洲,但是寻根谒祖的观念仍可将我们聚于华夏。所以,每年清明前后,无论是在机场、口岸,还是各地的乡间小道,都能见到返乡祭祖的人文之景。不过,情感是不变的,仪式是流动的。扫墓祭祖的形式并非是对传统旧制的完全沿袭。借鲜花表达哀思,用文字延续情感;以植树培土感念生养之恩,建石碑陵园寄托追思之情。我们已然看到了仪式的创新性发展,期待更多文明、合理的方式延续这一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
    屈冰阅读 9,506评论 36 55
  • 门有六扇,并立于 光的走廊 风侧身行走,把另一半 让给虚妄 我学风的样子 不把眼,耳,鼻,身,意 完整地交出 隐的...
    李榆阅读 1,410评论 4 7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光环属性像会发光一样吸引着一些人却也会马不停蹄让人逃避一切都是时间刚刚静止好遇见错过停留的都徘...
    七指头陀李辉阅读 1,573评论 0 0
  • 学习代码地址OpenGL(ES)学习一:准备OpenGL(ES)学习二:绘制一个三角形 就像学习编程的hello ...
    FindCrt阅读 4,147评论 0 1
  • 都说“不变的真理是每天都在变”,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紧迫感更强。每一天充满着挑战,挑战自我,挑战对手。你永远不...
    大白爸爸阅读 3,780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