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读到了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读完后我很感动,毅然放弃了喜爱多年的《知音》,只是对比了一下定价后我才明白,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地掏钱,感动是一件很费钱的事。从高中起我就开始为“感动”付费,我被“母亲河植树公益”感动得花了几个月的伙食费,被路边刚进城没找到亲戚的夫妻俩感动得花了五十块钱,被火车站丢了钱包的女学生感动得花了一百块钱,被为理想骑行远方的驴友感动得花了二十块钱,被替弟弟挣学费的足浴妹感动得花了五百块钱,后来足浴妹改行做洗头妹了,我又被替父亲挣医药费的她感动得花了两百块钱。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控制情绪,让感动不要来得那么快,至少要十二秒以后才行,后来我就买房了。
感动这种东西本来是发自丹田、自然单纯的事情,就像天雷勾动地火,西门遇到金莲,那感觉就像金风玉露一相逢,就像钟情少男遇到怀春少女,就像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就回头对我说,你瞅啥?
现如今,感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商品,由自然萌发的春情变成了人为制造的春药,不论是个体、媒体还是有关部门,都能按需制造各取所需,现如今被制造出来的感动已多如丽江的文艺青年,文艺着下半身,多如选秀节目中的远方理想,理想着商业化,它们不外乎是骗钱、骗色、骗人心,骗得你感动到泪流满面,感动到要么花光钱,要么脱光衣服,要么感谢政府。
1994年,18岁的河南女孩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惨遭强暴后以2700元的价格被卖到了曲阳县下岸村,她逃跑过,自杀过,但最终没有逃脱。时间到了2000年,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算是有文化的了,于是她成了村子里的代课老师,一年一千多的工资。是不是很感人?的确感动了很多人,于是,郜艳敏2006年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
这件事情的荒诞就在于,媒体和宣传部门太擅长和习惯于把一个人的苦难加工成感动☆S★B☆的药丸,而且很多苦难都明显源于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政府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相关部门不仅不加以解决,反而拿出来津津乐道,这种加工出来的感动在这片土地上盛行多年了,粉饰太平遮掩丑陋,让个体地苦难更加沉重,让看客地麻木又深了一分。
感动源于内心又滋养内心,它使人心向善,倘若感动不是源于真和爱,它又能让人愚昧,不是让你不要相信感动,而是要有一颗分辨心,少年怀春的激动和老年吃了春药的冲动,不是一回事啊。在很大程度上,“感动”这个词在当下已经成为他人苦难史和政府不作为的代名词了,本来应该是千夫所指的罪责,却被描绘成美丽心灵,词汇的污染就像《1984》里描绘的那样:政府专门负责造假新闻的部门,叫真理部,专门负责秘密警察,迫害异见人士的部门叫友爱部,专门负责发动战争的部门叫和平部。一个社会,若是天天都发生“感人”的事情,那么这个社会十有八九已经烂透了,天天拿正能量自慰的人,大家一定要小心,他们比能戒烟的人还可怕。
前人讲究“牌坊要大,金莲要小”,牌坊大很感人,金莲小则很撩人,就像今人讲究的胸要大,脸要良家一样,是内在需求和外部表象的合一,既想屋外感人肺腑又要屋内翻云覆雨,可惜这不是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对他人的要求,受苦的是别人,享受的是自己,正如掌权者残暴,你要求被压迫者理性,正如土匪冷酷,你要求受害者宽容,面对由他人苦难加工而成的感动,即便你泪流满面,也与罗马斗兽场内观看奴隶厮杀拍手叫好的贵妇无甚区别,非要说区别,也无非是她们看不到未来自己的惨,你看不到眼下自己的蠢。
记得去年的春晚上有一个全国道德模范,跟郜艳敏一样,曾经也是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他的主要成绩就是炸油条不使用二道油,相关部门给他的道德点评为:没有炒作,没有创新,没有秘方,只有良心,只有诚信,只有责任。看到这个我也是有点无语了,你当然可以为他不使用劣质油而感动,可我想的是,这样的人成为了全国道德模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那全国其他炸油条的呢?绝大部分都不如他吧,负责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部门到底在干什么?当然,做这些提问很无聊,很扫兴,不如大家一起比感动,比泪流满面,比谁是世界上最美的纳税人,比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政府。
感动已经渐渐成为有些人的爱好了,为了你们这点爱好,电视里常放那些感人的画面:山区师生绳索渡河坚持求学,山村医生在简陋的卫生室几十年如一日治病救人,小孩子辍学打工给妈妈治病,老奶奶捡垃圾维生资助多个大学生……,在你们感动地涕泪横流之时,趁泪水还没逆流进脑子,汇款单还没填好,能否想一下这种感人的画面应该存在吗?为什么存在呢?我不觉得你们是有爱的,你们是有害的,是在虚情假意的掩护下逃避自己的责任,是拎着满满一桶正能量给腐朽的时代涂脂抹粉。再说个新近感人的事情: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奶奶,叫中国最坚强的奶奶也行,厦门97岁的老人与儿媳相依为命,为补贴家用,老人上街摆摊,当街道社区知道97岁老人摆摊后,果断地把老人家原来320元低保降为120元……,这事也挺感人吧?
前些年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这个人太偏激了”、“你太愤青了”、“你阴谋论了”、“你怎么老盯着社会的阴暗面”一类的话语,以前会觉得有些委屈,现在则完全不屑一顾了,反而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当然里面不乏一些识时务的聪明人,他们的小日子过得很不错,再加上点感动中国一类的精神食粮,我相信他们已经很知足了,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选择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他人无权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但是倘若反过头来咬一口成为粉饰太平的帮凶,那就不再享有豁免权了。对于言语上的激烈,今天有个少林寺的和尚说得挺好,他叫释圣智,先不论他是不是替释永信辩护,但就和尚能不能骂人这点,他说的挺好:“话说今天骂人事出有因,你们骂我和尚千万遍,我和尚骂你们一声都不行。谣言惑众,还不让我们澄清。逆来顺受,是你们的盛情。我和尚不领情,骂一声是告诉尔等,魔子欺佛,佛祖不怒,金刚怒目。你们见谣言而幻听,闻是非而跟风。遂妄波而不息,造恶业以沉沦。若无澄清之期,宁有解脱之时。希仗国法之正义,愿解谣言之是非。今我修文,希迷流而归正途。博主今日以针锋,俱蒙相对。招感冤家而而共会,各自解脱。四海友朋,化热闹而作清凉,八方冤亲,拾谣言而等澄清。”,挺赞的。
“感动的事情”肯定还会愈演愈烈,满是臭味的屋子香水只会越喷越多,有时候我在想,按“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这个思路发展下去,会不会再来个“中国最美受侵害幼女”,“中国最帅强奸犯”,“中国最温柔杀人犯”一类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