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哲学家黑格尔说,《论语》没什么高明的,就是一个老头子谈了谈人生的一些陈词滥调。从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是对的。《论语》是在孔子死后100多年,他的学生写得孔子给他们上课的一些片段。

论语并不深奥,就是一些大白话,但是里面的内容却博大精深。《论语》中第一条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说明孔子比较在意三件事:1. 学习;2. 交友;3.做事。

1.学习。孔子说的学习并不是去读个博士,拿个学位,他指的学是“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更加看重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每天磨练自己的意志。

孔子是个有趣的人,他一点也不迂腐,既讲课授道,又一直周游列国,积极从政。比如,当时鲁国有一道法律,只要鲁国人在外国看到同胞沦为奴隶,将他赎回来,就可以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可是子贡把人赎回来却不向国家领钱,这个行为看似很高尚,却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因为如果不去领取奖励,那么就没有人愿意从外国赎回同胞了。

2. 交友。孔子有弟子三千,杰出的有七十二人。为什么孔子会有这么多学生呢?不是因为他好为人师,而是他想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一个小共同体,如果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混乱,你无法改变大的社会潮流,那你试着创造出一个温馨的小环境。

3. 做事。孔子生活在社会和整治都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如丧家之犬,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论语》里写到,有隐士看到孔子,嘲笑他凄凄惶惶,孔子怅然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意思说,我又不可能和鸟兽同群,既然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自然要生活在人类社会里,而只要生活在人类社会里,那就要参与政治。

在孔子看来,当官是一种社会责任。如果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去当官,这是逃避社会责任,跟逃兵役一样可耻。

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贡说:“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翻译成白话文,君子可以称道的事情有三个,但我做不到。哪三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呢?“仁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个世界可能会变得混乱,半岛局势会不会最终引发战争,各种社会现象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我们时常会觉得困惑。但是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计成败,只有走这样的路,你才能心安。而心安是我们能够追求的最高境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