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开窍比什么都重要》(9-1)

第九章:友情是调味品,也是止痛药~冲破孤芳自赏的围墙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智慧悟语: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这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与交友有关的诗歌,如若把它翻译成白话,便是如此:伐木的斧声丁丁,鸟儿的叫声嘤嘤。它们从深谷出来,迁徙于高树之中。黄莺啼叫,求它的友声。瞧那些鸟呀,都在寻求友声。况且是人呢,难道不寻求朋友?就是让神听了,也会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吧!

吟咏此诗,难免会受其感染。这首小诗以伐木闻鸟,鸟鸣求友来比喻人们对友情的渴望,声情并茂之处,自然摇人心旌。古人对于求友,非常重视,对于友情的维系,也自有一套章法。

以古人晏子为例,晏于本身不是一个轻易与人结交的人,但是如果他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对晏子的交友之道心存敬意,因为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朋友,但能够全始全终的却非常少,新朋友不断增加的同时伴随着老朋友的不断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与朋友越是熟悉,就会越是放纵自己的言行,反而对朋友的要求更加苛刻,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就成为朋友间产生嫌隙的祸根。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而一旦不注意交往的细节,言谈举止过于随便,就常常口不择言,伤害到彼此的感情。然而,晏子却能够对朋友全始全终,这是因为他用“久而敬之”四个字维系着每份友情。

诚心,可以帮人交到真朋友,但是不加维持,真正的朋友也会离开。这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与朋友交往时,尤其是当发生矛盾时,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能强求对方。


❤️人生开窍:

古代先贤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就像好的领导是下属的榜样,如果我们希望朋友给自己以尊重和重视,首先自己要用正确的态度维系友情。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又像我们必须去适应不能改变的生活一样,假如你十分珍惜一段友情,而不能要求朋友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时,就要调整自己。或许有人会觉得放不下面子,那么不妨读一下下面的故事:

一个烦恼的年轻人找到一位智者倾诉心事,说:“我心里有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所以感到苦恼。”

智者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

年轻人被烫到了马上松开了手。

智者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人生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更何况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所以,放下那些不断比较着付出与收获的心结,以持久的理解与敬意维系友情,或许会生活得更加愉快。

所谓“久而敬之”,一方面是指友情的长久,表现在生活细节中,就要常与朋友联系,哪怕是一条祝福的短信,或者是一张朴素的明信片,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都能够为你的友情增添色彩。这时候、不要总是期待对方先来联系自己,因为你无法左右朋友的时间,却能在自己的日程表中为保鲜友情调出档期。

另一方面,久而敬之,光久不敬,也是枉然。许多人常常认为挚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彼此之间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亲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拘束便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其实,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牌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

若有人在言语间刺伤了你,你愤而离开,可只是人的离开,心却没有离开,你只是在生气,在情绪上做文章——这是对生命的浪费,而且是很严重的浪费。毕竟,生气也是要花力气的,而且生气一定会伤元气。所以,聪明的你,别让情绪控制了你,当你又要生气之前,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别浪费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