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点大,但是确实是偶感而发。最近看了看近几年的收入与支付,与身边的亲属亲人以及朋友的事例,故而发出如此感慨。
我想说的净投资是以一个时间段为周期(比如1-3年,不能再长了),自己赚的钱与投资在自己身上的钱的差值。如果这个差值是正的则是净收入,否则是净亏损,也就是在这个周期内持续做无收入的投资。
我的个人想法:如果把自己看成一个理财产品,那么35岁之前(甚至25岁之前)是个净投资的主要时期,主要的支出在教育,在培训自己的技能上,大部分回头算算,基本上全是花的自己父母的钱,此时的投资相信是大部分人的共识。而35岁以后,很多人组建了家庭,有了小孩,上上下下很多要花钱的地方,可以想象,理论上讲,对于这个人本身而言应该要有净收入而非净支出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净收入去填补生活的各项开销。
我看到很多例子,是没有很好地有计划地投资自己,从而出现:1. 要么人云亦云人:看别人去做一件事情自己也跟风但却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是做了感觉心安。举个例子,看到别人去读MBA然后自己就慌了,总感觉自己也要去读一个;2. 要么是学生时期的时间荒废了,进入社会和感觉要疯狂补回来(主动或被动的),因为进入社会后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这种找补大部分要有相应的投资,除了金钱投资,花费的时间也是一种投资,因为每个人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花在一个地方的时间是无法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的,也就是说没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收入的事情。对于部分天才和家境殷实的人来说这没什么,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意味着:在养家糊口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做这种投资,一不小心就发现,自己的净收入,已经无法养家糊口,因为对自己的净投资已经占了一定比重,影响到了家庭,生活的质量。事实上没有这种超人,当一个人在此时像学生时期那样去花时间花精力去投资自己时,负面影响很快会反映在家庭,生活上。这也许又一次说明了一个道理:逝去的东西,往往很难找回来了,即使想找回来,你会发现可能会有很大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何尝不是未来想找补的东西呢?
寥寥数语,可能语无伦次,仅仅给自己提个醒,不妨经常给自己的投资收益做个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