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
终于读完了这一本《蝲蛄吟唱的地方》,花费了整整三周的阅读时间,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与“湿地女孩”有着深深的共鸣,好几次都不得不停下来,喝几口热热的红茶,深呼吸几次,缓一缓心情,再接着读下去。
书里有大量描写湿地的片段,有飘摇的水草、恼人的浮木、亲人的海鸥、摇晃的行船……文字柔软细腻,景色美丽动人。
尽管只到过两次湿地,但其实我对湿地的感观并不算太好。第一次是高中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云南,坐在白铁皮的简易小船上,由当地导游带着,和一船兴奋的中年叔叔阿姨一起在一片长着芦苇的宽广水域中晃荡。可能是因为季节的关系,水质不算清澈,有很多水蚊子,芦苇只有三两丛,稀稀拉拉地蔫着脑袋低垂到水面上,一点也没有悠远宽广的感觉。
认真地想了很久,不得不承认对于人生中第一次见到的“湿地”的印象,远远不如划船时会唱山歌的大叔,以及卖货小船上炸得金黄且裹了厚厚辣椒面儿的土豆。
第二次是前些年跟妈妈一起去某湿地公园,当时公园配套设施还没开发完全,一路上我们一行人只顾着四处找洗手间,风景什么的完全没心思看。
所以,真想去基娅的那片湿地去看看,也挖一挖贻贝,吃一吃粗玉米粉,感受感受湿地的风和潮湿水汽的味道。
除了美丽的风景之外,书里还有原生家庭、社会偏见、种族歧视、女性成长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折射和探讨,确实值得一读。
先说女性的成长。读到基娅的妈妈和兄弟姐妹被她爸爸毒打、基娅爸爸怀疑妈妈通过不正当渠道换钱、基娅小小的年纪就要辛苦做家务换取少少生活费的时候,特别特别生气,简直不可理喻!像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拥有家人!
不知道在这个“奇幻”的现实世界里,过去、现在和将来,像基娅爸爸一样的男人有多少,也不知道像基娅妈妈和基娅那样忍气吞声的母亲和女儿又有多少。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小学高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曾经在女生专场的生理课上多次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要经济独立、思维独立、人格独立,她希望所有的女孩子在经期的时候可以自己买最适合的卫生用品,而不是依附一个男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得伸手去恳求。
我深以为然。
除了身体的暴力,还有精神的控制和打压,尽管和基娅不一样,我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长大,虽然从没有笼罩在暴力和恐惧之中,但是在我年纪还小、还没有自我意识、还不懂得反思和反驳的时候,我爸爸也会用他那些我并不认可的价值观和不成熟的育儿方式带给了我不少的精神打击。
而那些年幼时受到的否定、责备、不信任导致的自卑、自我怀疑、讨好型人格、不配得感、焦虑、逃避亲密关系会让我花费巨大的时间来自我治疗,并且极有可能一生都不能治愈。
一想到女性们的幸福和快乐要大概率依靠作为父亲、丈夫、儿子的男人们拥有高标准的道德水平,就觉得极其恐怖和难过。
依靠别人、不得不依靠别人以及没有选择地必须依靠别人,不管是哪种都让人感到被束缚和不自由。
此外,最让我深感共鸣的却是书里的“孤独感”。作为女性的孤独感、离开父母的孤独感、亲密关系中的孤独感、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害怕一个人的孤独感…
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品味,虽然身处闹市,身边有父母亲朋和知心好友,但我和基娅没有任何分别。
是孤独的一个人。
青春期的时候,读到“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有点小小的不屑,那时候就只是简单地认为每个年龄阶段应该有每个年龄阶段的忧愁,小时候弄丢50块钱的悲伤,应当同长大后股票跳水50%的悲伤程度是一样,说少年人不识愁,不过就是“大人们”居高临上的狭隘。
但是到现在,自己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之后,越来越觉得“大人们”的忧愁的的确确是更复杂、更纠结也更难过,因为成年人生活不易。
而作为一个不得不被各种偏见和规则束缚的女性,自信自由地活着更是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