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比生命还长的线,钓比幸福还大的鱼
选自歌曲《你真有办法》
原题:文明迁移(科幻)
文 王晓辰
也就是在最近,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打破了远景星人相安无事了20亿年的生活——远景星绕转的恒星艾拉再过100年就要燃尽了。
恒星燃尽意味着什么,宇宙中没有哪个文明比技术先进的远景星文明更清楚了——随着恒星核心氢-氢聚变的停止,艾拉将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来对抗自身质量产生的引力,恒星的体积会急剧膨胀,表面温度会急剧上升,远景星和艾拉系里的其他行星都会被膨胀的艾拉所吞没。到那时候,远景星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狱,而远景星文明也会就此灭亡。
为了避免惨剧发生,远景星最高科学机构——远景星科学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会议在远景星科学院的圆形会议室进行,星球上几乎所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都参加了这次讨论。
起初,一位天文学家提议建造星际飞船,在艾拉燃尽前逃离艾拉系,在宇宙中寻找另一个宜居的恒星系统。这位天文学家提议,在离远景星40光年外的3478A区域,就有一个类似艾拉系的宜居恒星系统,他们可以以飞向这个区域为目标,把最后100年的科研力量重点投入在星际飞行技术上,造出尽可能多的星际飞船,带走尽可能多的远景星人。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多天文学家的支持,但却遭到了远景星物理学家的一致反对。在场的物理学家们认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提议的确是可能的,就算宜居恒星系统出现的条件非常苛刻,就算像远景星这样宜居行星出现的概率非常之低,也抵不过宇宙的广阔无垠,抵不过宇宙中恒星系统的多如牛毛,无论怎样,他们总能找到一个宜居的恒星系统,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只是,物理学家代表提醒大家,早在10亿年前,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天才就已证明宏观物体无法以光速飞行,甚至就连以光速十分之一的速度飞行都无法做到,这是远景人的物理学极限,也是宇宙中无法逾越的客观规律。而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现在的远景星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弥合40光年的距离鸿沟。最后这位物理学家哀叹:
“天文学家们不应总是抬头仰望星空,你们并非优雅的白天鹅,而星空也并非你们想象中那般美好。偶尔,你们也应该低头注视现实的深渊,那里可比宇宙更加幽暗、阴森。而只有看过现实的残酷,才能够让你们在再次面对星空时保持应有的冷静和理性。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的理论物理学早在10亿年前就已经封顶,我们不可能在短短100年之内打破理论的厚重穹顶,更不可能在100年之内造出接近光速的飞船。能够想象,100年之后,40光年的距离仍旧是遥不可及的。所以,还是请大家忘了这个愚蠢的提议吧!”
于是,建造星际飞船寻找宜居恒星系统的提议一开始便被否决。
后来,一位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飞船”的方案。她认为生存并非需要以飞多快来衡量,比如远景星本身就是一艘巨大的飞船,而它在空间中飞行的速度并不是很快。她提议远景星人建造能够搭载缩小版远景星生态系统的太空船,这些飞船不需要飞得特别快,只要能够在宇宙中飞行就可以——只要这些太空船能够一直在宇宙中飞行下去,远景星人就能够在飞船上一直生存下去,成为宇宙中的流浪文明。最关键的是,这位生态学家指出,以现有的技术能力,这个方案是绝对可行的。
听到这样的提议,在坐的科学家们纷纷点头。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目前的确具备建造这样的生态飞船所需要的所有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首先是生物与生态技术,这是远景星人的强项,在这个领域宇宙中没有那一个文明比远景星人走得更远,他们可以分毫不差地把远景星生态系统搬上飞船;其次是动力与能源技术,远景星人早已经掌握了人造微型恒星的能力,为飞船提供动力和能量从一开始就不是问题;最后是宇宙巡航技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在行星引力弹弓的帮助下,远景星人仅能飞出艾拉系,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在宇宙中流浪,达到这种水平也算是绰绰有余了。
遗憾的是,大家很快就发现,这个“技术可行”的提议在信仰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没有注意到?”发言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远景星人文学家兼哲学家,他很快便浇灭了远景星科学家们方才燃起的热情,“这个提议中充满了个体对生存的自私与投机,虽然这些人之常情确实也没错,但却有悖于远景星文明的终极信仰。”
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自己的身上,这位人文学家继续说道:
“在坐的各位都知道,我们远景星人来自于星尘之中,从一开始就联结在一起、不容分割,在远景文明的社会体制中,从来就没有高低之分的,没有个体的荣誉和利益,我们崇尚众人皆有、众人皆无的伟大理念,这既是远景社会能够存在的基石,也是远景星文明能够在宇宙中繁荣昌盛20亿年的原因。而现在,你们却妄图制造出这么一艘小小的飞船,让少数远景星人以流浪的方式生存下去,请问这少数人应该如何挑选呢?恕我冒昧,我想任何一个有尊严和信仰的远景星人宁可待在远景星上死去,都不会选择乘坐这样的飞船心怀羞愧地离开的。”
听完这番话,知道自己的思想已经违背了远景星人的终极信仰,在场的科学家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整个会场陷入沉默。
如此,“生态飞船”的提议被大家否决。
当然,凡事总有利弊,两次提议接连被否决也并非是绝对的坏事,至少现在远景星人对于在恒星艾拉灭亡后如何生存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受限于已经封顶的远景星物理学理论,亚光速空间旅行全然不可行,所以建造星际飞船寻找另外一个宜居恒星系统的可能性为0。
其次,受限于远景文明的终极信仰:众人皆有、众人皆无。要么大家一起离开,一起到新的伊甸中获得新生;要么大家和艾拉同归于尽,一起再次成为宇宙中的尘埃。
有了这样的约束,远景星科学家们一下子清醒了许多。现在他们心知肚明,以远景星现有的科技水平,无论如何都无法让所有的远景星人在艾拉灭亡时逃离远景星,所以这个原本打算持续很久的讨论,似乎很快便有了定论:
既然无法做到众人皆有,那就只能众人皆无——100年以后,远景文明将和艾拉一起毁灭。
但是,现场没有人愿意第一个说出这个大家已经意识到了的结论,大家都在沉默中等待……
许久之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恒星学家请求发言。
得到主席的许可,年轻人起身,早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前辈鞠躬之后,方才开口说话。
“我在想,既然我们注定无法拥有未来,何不好好珍惜现在?其实一旦接受了100年后必死无疑的事实,后面的事情反而好办多了,”这位恒星学家语气轻快,好像死亡不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在临死之前,属于现在的我们的确有责任为我们的后代考虑,毕竟他们属于未来,未来也属于他们。”
“漂亮话谁都会说,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只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大家,”年轻人顿了一下,“你们是否知道,像艾拉这种大质量的恒星,在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超新星爆发。”一个天文学家不假思索。
“没错,新的星云将在超新星爆发中产生,”年轻人继续说,“而星云又有着另外一个名字——恒星的摇篮。事实上,从艾拉灭亡开始,只要我们愿意等上60亿年,新的恒星就会在这里诞生,随之诞生的还有新的行星,只要有恒星,只要有绕着恒星旋转的行星,我们就有希望。”
“……60亿年……”
据统计,远景星人的平均寿命在150年左右,60亿年对于他们来说形同天文数字。
“是的,60亿年,这对我们来说的确很长,长到即使最有耐心人也会绝望,但是对于宇宙来说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年轻人抬头,仰望会议室高高在上的圆形穹顶,“所以,我提议大家不要离开远景星,因为这压根儿就做不到,无论技术还是道德上都做到不,死亡才是宇宙的终极目的,无序才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只是,在这之前我们可以耐心地放出超越生死和时空的长线,然后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钓到真正的大鱼……”
“所以,我提议……”
……这位年轻的恒星学家提议远景星人在恒星灭亡前发射一艘无人太空飞船,在太空舱中搭载原子生物机器人和远景星人的基础生命构件——一个螺旋型结构的长链和四种具有链接关系的基础构件。升空之后,这艘太空船将背离艾拉飞向艾拉系的最边缘,并在那里绕着艾拉缓缓旋转,静静地等待艾拉走向灭亡。据推算,艾拉灭亡的过程将伴随着超新星爆发,届时会产生巨大的宇宙星云,预计在50亿年后,新的恒星和围绕其绕转的行星将会在这片星云中诞生。之后再过大概5到10亿年,等到时机成熟,无人飞船便会激活返航程序,在其中某一颗相对宜居的行星上降落,散播原子生物机器人和基础生命构件。一旦散播成功,这些机器人就可以以自己和远景星人的基础生命构件为蓝本制造生命。同时,为了适应新行星的环境,这个生命制造的过程将会被设计成一个试探性的过程,在试图制造复杂的远景星生命之前,机器人会先从最简单的生命体开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周而复始,直达终极目标——制造出远景星智能生命——远景星人。
除了60亿年的跨度着实很长之外,大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因为没有比这个提议更完美的提议了:首先,生物学是远景星人的强项,在原子水平操纵生命进化、通过基础生命构件复制生命体对于远景星人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其次,把航天器送到艾拉系的边缘同样不是难事,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做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飞船上搭载的是无数个原子生物机器人和基础生命构件而不是远景星人,这和“众人皆有、众人皆无”的终极信仰毫无冲突。总而言之,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位年轻人的提议都非常完美,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在场的科学家们当即通过了这个提议,并在艾拉燃尽前的第10年一口气发射了10艘名为“守望者”的无人飞船。这些飞船从远景星出发,沿着背离艾拉的方向飞行,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只有2艘飞船抵达预定轨道——艾拉系的最边缘(在这里艾拉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光点)——他们一边绕着艾拉缓缓地旋转一边静静地观望着即将寿终正寝的恒星艾拉。
不久之后,艾拉终于燃尽了自己的氢燃料,氢聚变结束,氦聚变开始,很快氦聚变也结束了,艾拉变成了一颗超级红巨星,远景星被这颗红巨星吞没,星球表面生灵涂炭,远景文明在瞬间蒸发。之后,氦聚变停止,碳聚变开始,再往后,随着聚变的难度愈来愈大,艾拉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对抗自身的巨大引力,她被自己的引力在瞬间压了个粉碎——超新星爆发开始了。在爆发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小到氢原子,大到铁、金这样的金属元素,没错,此时你手指上的金属环其实就是彼时某颗古老恒星在爆炸时产生的残骸)以艾拉为球心向四面八方抛洒而出,这个过程花了很长时间。爆发结束后,从远处看去,可以看到爆发后的艾拉变成了绚丽无比的螺旋状星云,而曾经艾拉系的边缘地带则成了艾拉星云的一部分(位置不但不边缘,实际上还很靠里)。其间,2艘“守望者”飞船依旧绕着曾经艾拉所在的位置结对穿行于星云中,默默地等待新一代恒星的形成。
之后便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静默期。
终于,在某次宇宙事件的扰动下,艾拉星云中各种物质间的微弱引力平衡被打破,星云中的氢原子团开始聚拢成核,核心的压力和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大约在10亿年之后,核心的压力和温度达到临界,氢-氢聚变被触发,新的恒星被点燃,持续了数十亿年的黑暗终于被这颗恒星的第一缕光亮划破。几十分钟后,游弋在星系边缘的“守望者”也侦测到了这道象征着希望的光亮,但是他们没有轻举妄动,因为距离恒星周围出现稳定的行星还需要在等几十亿年。
又过了30亿年,这颗年轻的恒星系统终于趋于稳定,此时有9颗行星绕着他不停地转动。现在,时机终于成熟,守望了60亿年之久的2艘“守望者”飞船开始激活返航程序,他们的目标是这个恒星系统里距离恒星位置第3远的行星(3号行星),因为“守望者”发现3号行星正好处在宜居带上,潜在适合生命生存。
经过了10年的飞行,仅存的2艘“守望者”中,只有1艘进入了3号行星的轨道,另1艘因引擎故障不能减速与3号行星擦肩而过并且永远地飞出了这个星系。在检查了3号行星的诸多数据、确认这里的确宜居之后,最后的“守望者”一头扎入了3号行星原始而厚重的大气并在解体前完成了自己肩负了60亿年的使命——在这个星球上散播原子生物机器人和远景星人的基础生命构件。
又过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在无数生物机器人的努力下,3号行星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还进化出了智能生命,这些智能生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占领了整个星球,并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群落。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些智能生命正慢慢地从矇昧走向智慧,他们既相互残害又相互帮助,既彼此仇视又彼此热爱。同时,亘古未变是的是他们的好奇心:每当长夜降临、抬头仰望星空之时,他们便会自问自己到底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他们会有这种感觉,似乎天上的星星才是最初的起源和最终的归宿,似乎所有的内在联系都在群星的闪烁不定中冥冥注定。只是60亿年的时间跨度让这种联系变得太过纤薄,就像全然不存在一般。
最后,他们将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是宇宙中一支古老文明的后裔。他们同样也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用了60亿年,才完成了这次伟大的迁移。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的语言里,3号行星是有名字的,他们把她唤做:
地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