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花馍馍,炸麻叶,写春联,垒旺火……
屋里热气腾腾,水蒸气浸湿了糊着花花绿绿图样的窗框纸;屋外叽叽喳喳,灯笼春联红色连成一片。
几个小孩子屋里屋外来来回回绕来绕去,小孩子全然不知疲倦,一边嬉笑的打闹着,一边帮大人们递个小东西。
脸红扑扑的,鼻子耳朵也泛起胭脂一般的红色,他们忘我的叫着笑着,衣兜里揣着的糖果小零嘴因为奔跑掉落了几块。
大人们见状,也不恼,反而笑着脸弯腰拾起,拦住小跑的几个孩子,把东西重新塞回他们的口袋里,叮嘱了几句又随他们自个儿玩闹嬉笑。
这年,倒像是占了孩子们的喜气,热热闹闹的。
大人们继续做着自己手里的活儿,女人们不停地揉着面团,捏着捏着就捏出了一个兔子的形状,然后将切成小块的红枣摁上去,一会儿又捏出个花来,一大团生面就在这些巧手里逐个变着花样。
灶火上炖着一口外边被黑漆漆煤灰覆满的大铁锅,锅里的水正烧着热,一会儿水便“咕嘟咕嘟”的响。刚刚捏出的各种花样的面团摆放在蒸笼,掀开锅盖,将一屉又一屉的蒸笼稳放在铁锅上,然后再等个二十几分钟。
屋外的男人们正“叮叮当当”地劈着木柴和煤炭。春联、窗花早已贴好,贴着“恭喜发财”的大红灯笼也高挂在大门的门头。
脸上蹭着煤灰的男人们专心致志的把一大块黑炭劈开,又劈成四四方方的一小块,然后开始一年一度的垒旺火大赛。或在下边搭着木架铁板,或直接以地面几块砖开始垒炭,一块一块逐个往上放,直至拢成一个塔状。
旺火垒好了,将铰成网状的红色旺火罩罩上,放一张“旺气冲天”的条幅,用一块小炭压住,这样便大功告成。
忙完院子外边事的男人一边搓着手一边掀开缝着厚棉花布的门帘进了里屋。擦把脸抹了手上的水珠子,便帮女人们将麻叶放进烧好的油锅里,等金灿灿冒着油香气的麻叶出锅后,顺手拈一块想尝尝,却被女人伸过来的手拍了下来。男人不怒反乐呵呵的笑,随后被女人叫去帮着压粉条去了。
家里的事终于告一段落了,大孩子被父亲喝去街上买东西,大孩子只得将手里正玩着的擦炮收起来。正要出门,却被睁着水汪汪大眼睛的弟弟妹妹缠住。
街上的行人依旧很多,各个商铺都贴着喜气洋洋的春联,还有卖力的伙计们在门口吆喝,希望赶在过年的前一夜还能多卖点东西。
伴随着鞭炮声,丰盛的年夜饭也齐了,家人们终于齐聚一堂,小孩子们早已等不及要动筷子了,却还是等到大人们说吃饭那一刻才敢出动。
席间欢笑声不断,有人吃饺子咬到了圆币,一年好运连连。打开彩色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刚刚开始,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磕着瓜子吃着瓜果,其乐融融。
期间节目看腻了,小孩跟着大人们去周围的邻居家里串串门。“过年好哇”几句问候闲话的功夫时间就溜了一圈,赶在十二点前再回到自已家里,还要发旺火呢。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大人们将旺火点燃。点火时,先点引火柴,然后女人小孩子们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开始借力扇风,当里面的劈柴着火后便引燃炭块,这时候整个旺火塔就熊熊烧起来了。
接着女人们拿着给孩子们缝制的花花绿绿的棉袄以及其他买来的新衣服围着旺火烤,以辟除邪气。
小孩子们拿着大人们用筷子串好的花馍馍也欢蹦乱跳地围在旺火上烤,待烤好了,女人们便取下来,一人给掰一口吃了。俗语话:吃上烤馍馍,一年四季不肚疼。
待大人们忙完手里的活儿,便带着孩子围着旺火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取“六六大顺”之意,盼望一年兴旺吉利。
女人们也早已在屋里准备了午夜饭,一样的丰盛。待吃罢收拾后,男人从院子里的旺火上取几块燃着正旺的煤炭拢到家里的灶火里,把旺气也迎到家里。
除夕夜就这样过去了,大年初一的日头一晃眼就升了起来。
大人早早起来就把小孩子盼望已久的新衣裳塞到炕头的被窝里暖着,待家里的一切都收拾好后给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裳。有等不及的孩子,早已自己动手把衣服穿的歪歪扭扭,最后落得所有人都看着他笑。
初一有新媳妇新女婿去长辈们的家里拜年,等“叔叔婶婶”这些话一出口,长辈们便乐呵呵的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大红包。
中午也免不了做一顿团团圆圆的阖家饭,屋外的鞭炮声满天飞,屋内的欢笑声不间断。小孩子们从响完的整条鞭炮中,挑出被炸出来却没燃的鞭炮,收拢在一起,点燃了一根香,自己再响着玩。
有调皮捣蛋的孩子,站在大门口将点燃的鞭炮扔到对联上,看着对联被炸的碎碎吊着时才笑嘻嘻的罢手。当然,若被大人看到也免不了一顿责骂,也仅仅是责骂吓唬,大过年的没有人会因为小孩子们的调皮去惩罚他们。
初二有言,女儿女婿要回娘家吃酒。这时,关了门过年的店铺商市又会开门一天半天的,为得就是女婿们去丈母娘家方便买些东西带过去。
整个正月的人们看似悠闲,实则正是带上东西走亲访友的好时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不用忙农活,可以偷的几日的清闲享乐。
“来啦?来就来呗,还带啥东西啊。”
“过年好啊。”
“祝一年顺顺利利,发大财。”
伴随着人们的问候年味儿发酵的愈发浓厚。
似乎一转眼的功夫,孩子们就长大了。如今换作大人们眼巴巴的等着过年,除夕夜做了一桌团圆饭等着远在千里的孩子们回家团聚。
小时候过幸福年,长大了过团圆年。
以前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的是年味儿。现在过年,有的是年货,却没了年味儿。
初五不出门,正月要忌针等一切习俗都跟着这个小城的变化而渐渐丢弃了。城市空气的污染,早已把要烧火的煤炭换成了电子旺火。
环保节约的城市主题,让人们摈弃了从前的旧习。再也看不到街边摆满了的花灯,也看不到那被人们一圈又一圈围着转的十米大旺火了。
年味儿会不会越来越远,删繁就简的生活或许早已给了答案。
街边的商铺放着歌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是啊,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哪怕,以后过年只是一个形式,也应该掏出手机抢张车票,回家陪留守在小城的爸妈过个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